道家以三洞陆修静中的经典图书为代表传承了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陆修静(406一一477),字元德,号简寂,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县东)人,是士族出身的著名道教学者。他博学多才,一生习儒业、文籍,并旁及象纬、河洛图谶之学。在长大后,他弃家学道,在云梦山修持后,又“南诣衡湘、九嶷,访南真(魏夫人)之遗迹;西至峨眉、西城,寻清虚(王褒)之高躅”。遍访名山,与众多道流结缘,并搜集大量道教经典。陆修静将所得之道教经诀总括为《三洞》,分为《洞真经》、《洞玄经》与《洞神经》,并于泰始七年奉敕撰《三洞经书目录》献上。
他是最早的《道藏》编辑者,其创立的“三洞四辅十二类”道教典籍分类体系,为隋唐以后历代整理道书编修《道藏》所沿用。刘宋元嘉末期,被宋文帝召入内宫讲理说法,并因避太初之乱隐居庐山东南瀑布岩下营造精庐参玄修 道。明帝即位后,再次被召见,以其标阐玄门、敷释流统,被尊称为天师宗师。
陆修静对南朝天师道进行了改革,对戒律建设有着重视,他提出了“罢诸禁心,清约治民”等主张,同时制定了斋醮体系和斋仪范书,使得斋法更加完善。他还整顿组织系统,加强了三会日制度和宅录制度,以及禁止私行职务制度等。
此外,他还开始建立服饰制度,以区别贵贱,即便在古代也是一项革新。此外他的主要作品包括 《陆先生答问》(又名 《答问录》)、 《灵宝五行要旨》(又名 《灵宝五行义解》)、以及其他一些关于方技药物方面的小册子,这些都体现了他广泛知识面和对各种领域深厚研究。
尽管被奉为上清派七代宗师,但他与各派皆有渊源,因此无论对于上清派还是对于天师或灵宝派来说,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他不仅改造旧有的信仰,还建立起士族新型的信仰体系,因此又被称作“南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