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任法融道长
他是一位深厚学问、博大精深的道教界人物。从甘肃天水人到陕西楼观台的监院,任法融的人生轨迹充满了逆境与挑战,但他的信仰和坚持让他成为了道教界的一颗璀璨星。
任法融早年丧父,从小在贫寒的家庭环境中学习儒家四书,并对佛、道经典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来到了龙门山,见证了这里悠久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这里不仅是著名道士丘处机得道的地方,也成为了任法融心灵追求之所在。
随后,任法融拜师王嗣林,在龙门洞学习并修行。他虽然习得了经韵,但更重视的是对《道德经》的研究与理解。他认为,《道德经》不仅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个实用性强的修身养性的指南。在1955至1958年间,他利用农闲时间研读《 道德经》,自认为获益匪浅。
1964至1966年,任法融再次认真阅读《 道藏精华录》中的注释,对老子的自然观、人生观、社会观有了更深入浅出的理解。十年浩劫期间,他坚持在楼观台种地谋生,同时继续研究《 道德经》。通过这段艰难时期,他更加体会到了世事之艰苦和人生的困苦,从而更加深刻地领悟到《 道德经》的玄妙奥义。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陕西楼观台重新归于自己管理。1980年代初期,任法融担负起筹资维修楼观台的事务,同时利用业余时间注释《 道德经》。经过五年的努力,他完成了一部10万字左右的大型注释作品,并由三秦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这本书以“数千年来道家真传”为底本,不仅引发了一场关于老子思想解读的大讨论,也使其成为当代重要的一笔贡献。
除了这部注释作品外,任法融还撰写过多篇文章,如《太上老君养生十四字诀》、《黄帝阴符经·黄石公素书释义》、《周易参同契释义》,这些都显示出他作为一位学者的广泛知识面和扎实功力。此外,他还是一位干练的宫殿管理者,一直关心着楼观台及其附近地区的情况,为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92年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国道协常务理事并兼职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2005年,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及院长;2015年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又被推举成为中国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这一系列荣誉只是表明了他在现代社会中对于古代智慧传承与弘扬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他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国际上的认可。
总结来说,即便是在风雨无情、大风大浪中,都没有阻挡住 任法fusion 的脚步,而是让他的精神更加坚定,让他的信念更加光辉灿烂。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仍然可以从他身上汲取灵感,不断前行,无论是在理论探索还是实际工作方面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一个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