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主要人物之中有博大如山的关尹子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人物的重要性因种种原因而被低估,道教中的河上公和关尹子便是这样的人物。根据被低估指数排列,关尹子的位置大约位于首位。在《庄子·天下篇》中,它提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代道术中有其影响者,如关尹、老聃,他们闻其风而悦之。《庄子》称之为“关尹”,并将其列于老子之前,为古代的博大真人。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中记录了老子的故事,他修习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住在周朝久远时期,当看到周朝衰落,便选择离开至关隘。在那里,关令尹喜对他说:“你即将隐居了,我请求你留下来著书。”于是老子撰写了上下两篇作品,讲述了道德思想五千余言后便离去,不知其终所向。
在《史记》中,则称之为“关令尹喜”,这是关于受老子衣钵传承的人唯一的记载。需要注意的是,“不姓”字是指周代官职,而非个人姓氏,因此“文始真人”的职务与名字合一。至于他的姓氏,则已无从考证。而他的名字“喜”则首次出现于《列子·仲尼》,其中提到:
"在己无居,形物其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
故其道若物者也。
物自违道,道不违物。
善若道者,
亦不用耳,
亦不用目,
亦不用力,
亦不用心。
欲若道而用视听形智以求之,
弗当矣。”
这正符合先秦文献将职务与名字相结合的习惯,如帝尧、巫咸、轮扁、匠石等。
又称作关尹子或关令子的他,因为截留西行的老子,使得《 道德经 》这部万卷巨著得以流传至今,他功不可没,因此后世尊称他为文始真人。这一名称意味着文明之初,也表明他拥有接近天地原始状态的心灵境界。此外,《汉书·艺文志》曾记录过九篇内容,但现存版本可能是南宋时期孙定家的抄本,一些学者认为可能是后世伪造的一份作品,即后来的 《 文始真经 》。
通过先秦典籍如 《 列 子 》、《 庄 子 》、《 吕 氏 春 秋 》 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关 尹 子 的 主 要 思想。他主张建立常态,无私,无欲,以濡弱谦卑作为表象,以空虚永恒作为实质。他认为要达到这个境界,就必须纯化自己的气体,不依赖于智慧或技巧,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理解自然法则的地步。此外,在内丹仙学领域,被奉為最高境界之一,即浑然成一於天地,与众不同,不受世俗束缚,是修炼最高境界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各种派别中,其中一些如楼观派把他奉为了祖师级别尊敬程度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