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创始人是谁博大真人关尹子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人物的重要性因种种原因而被低估。道教的河上公和关尹子便是这样的人物,而如果我们计算被低估指数,关尹子的确实名列前茅。
《庄子·天下篇》中提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这正反映了古代道术中的风范,其中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他们在《庄子》中被称作“关尹”,甚至排名老子之前,被尊称为“古之博大真人”。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中描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后,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无人知其所终。
然而,在《史记》里,则称他为“关令尹喜”,是唯一受老子的衣钵传人的传人。不过,“不姓关”、“不姓尹”的说法也广泛流传,因为“尹”是周代的官名,所以他只是文始真人的职务罢了。但关于他的确切名字,我们已无从得知。
除了这些,更有文献将职务与名字合起来称谓,如帝尧、巫咸、轮扁、匠石等。而汉代讹传使得“關令尹喜”成为了他的名字之一。
由于截留西行的老子,使得《道德经》得以流传不朽,其功莫大焉!故后世道教称他为“文始真人”。文始者,文明之始也。他既得到了老子的真传,便弃绝了人事,将草编成楼,与神明相处,他所著九篇文章发挥了二经上的精神思想,《汉书·艺文志》曾录载此九篇,但原版已佚失,现在版本是在南宋时期首次出现,并且有人怀疑是否是后世所托作,即现在所说的《文始真经》也是如此。
他的主要思想可以在先秦典籍如《列子》, 《庄子》, 《吕氏春秋》等都有论述。在这些文献中,他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话语,比如:“建之以常无有……芴乎若亡……同焉者和……未尝先人,而常随人。”
古代隐士对他推崇备至,将其视作一种最高境界。在东晋时期的一位名叫葛洪的人盛赞他的作品说:“方士不能到,先儒未 尝言,可仰而不可攀,可玩而不可执,可鉴而不可思,可符 而不可说”。即便在百科全书里,也将他的作品放在与《道德经》的位置,这显示出了它的地位和影响力。
因此,不难看出,在中国文化和哲学史上, 关于一个被低估的人物——河上公或更准确地说,是关于另一个隐藏着智慧深邃内丹宗派祖师——抱负高远的事迹,以及对这种事迹如何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和加深理解这一点,对我们今天仍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此外,它们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家及宗教领袖以及他们如何影响当时社会以及后来的世界观念都是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