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教商业化危及中国传统文化生存根本道德经精髓在物品中逐渐丧失
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人,我感到非常忧虑。宗教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商业化侵蚀,不仅伤害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也从根本上危及到中国传统宗教与文化的生存。
寺庙被圈入景区收门票,假借宗教名义设功德箱敛财,这已经成为一些企业一本万利的敛财手段。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宗教的神圣性,而且也损害了公众对宗教事业支持和信任。
如何处理神圣性与世俗性的关系,是所有宗教所面临的共同课题。一个宗教组织或团体,如何在具体的社会条件下,有效地解决好自身的神圣性和世俗性,在赢得自身发展同时又能与社会和谐相处,在一定意义上,是对该组织以及全社会素质与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根据近百年来的宗教社会学研究,有关神圣性与世俗性关系的一个基本结论是:在现代化条件下,整体上比较强调神圣性的宗教组织,一般会得到比较好的发展;而那些更加强调世俗性的宗教组织,则更可能出现衰退。这一点可以通过美国基督新约福音派(Evangelicalism)的兴盛和衰落来看待。
进入新世纪的中国宗教组织,也遇到了类似的抉择,最具特色的就是商业化带来的危机。在经济腾飞的情况下,一部分人把佛道等信仰视为发财致富的手段,这种情况让人担忧。
维护中国传统佛道等信仰中的神圣性,对于政府、各个团体、信徒以及整个社会来说都是共同责任。不应该只追求金钱,而是要确保这些精神产品能够真正满足民众的心灵需求,即提供心灵安宁和道德净化。
每个人都需要理智地认识到自己的信仰,并摒弃巫术思维。我们应明白,无论捐款多少,都不能以此购买功德或超脱常规生活;只有真正按照戒律要求自己,并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我们才能称之为真诚信徒。此外,对于没有明确归属但愿意学习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我们也应展现出开放包容的心态,以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为复兴中华民族伟大文明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