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是谁体玄先生潘师正
在南北朝至唐初的时期,佛教的兴起引发了与本土道教的激烈冲突。茅山上清宗作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上清第九代宗师陶弘景开始,他们采取委曲求全的态度,亲受佛戒,以换取道教生存下去。在此基础上,上清宗后续发展至第十代宗师王远知,他因拥立唐朝而获得了李唐王朝的信任和重视,并使得道教成为国教,这为道教奠定了坚实的地位。
接下来,上清宗第十一代宗师潘师正承前启后,为茅山上清宗贡献了一份不可忽视的人才和智慧。他不仅是道门千里马,更是具有卓越见识的人物。潘师正在隋大业年间被刘爱道发现,被认为是三清之骥,能够担当弘扬大业。在刘爱豆的劝说下,他成为了王远知最得意弟子,并继承了王远知的一系列隐诀及符箓。
随着时间的推移,潘师正迁居嵩山双泉顶,最终隐居于逍遥谷。他以薛荔绳床为寝、青松涧水为食,与世隔绝二十余年。在这期间,他拒绝高宗赐予符书,而对高宗所问,只需回答“茂松清泉”即可。这让高宗感到非常惊异。
之后,不断有高祖、高宗等皇帝召见他,请他作符书,但潘师正始终保持谦逊,对待皇恩浩荡表示感谢。直到永隆二年(公元681年),高祖在东都金阙亭召见潘师正,并特设御宴招待,还允准封他为“天师”,并建宏道神坛和元元观。此外,《祈仙》、《望仙》、《翘仙》等诗也被赐予他,每次诏书必自具姓名而行礼致敬。
尽管受到如此尊崇,但潘師正仍然保持一颗平常心,以山野之人自处。他曾说:“吾实无用,接见帝王,惊扰灵岳。”最终,在永淳元年六月十四日沐浴后,一言以蔽之:“终身净也”。不久后,他云气覆庭羽化升天,由于他的贡献,被追谥太中大夫体玄先生。而他的学生如韦法昭、司马承祯、郭崇真、吴筠等人,也对盛唐时期的道教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