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大道至简福州的摆塔文化探秘道教天然道观
福州的“摆塔文化”:探索中秋习俗与道教天然道观的深度交融
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福州独有的“摆塔文化”不仅体现了中秋佳节的庆祝氛围,更是对传统道教文化的一种延续和尊崇。据说,这一习俗源远流长,其起源可追溯到明嘉靖年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们为了欢迎他,将家中的贵重物品置于门庭,以示庆贺。随着时间的推移,“摆塔”这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固定的中秋习俗,不仅有了显摆之意,也承载着敬祖、庆祝节日的情感。
裴仙宫作为福州的一个重要宗教场所,在宋代就已经建造起来。在明清盛期,它开始举办规模宏大的摆塔活动。改革开放后,裴仙宫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带领团队,将这一传统民俗活动成功地恢复并且持续至今,每逢中秋佳节,便在寺内空旷的地方搭设桌子,为人们展示各种精美的小玩具和模型。
这些摆放的是孩子们喜爱的小玩意,如泥娃娃、瓷塑小人物、小动物,以及精细的手工制作的小椅子、小桌子等。此外,还有木架上的小巧刀枪矛戟,让每一张桌面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每个层次的高低均有讲究,小件放在前,大件放在后,使得整体布局既协调又富有韵味。
此外,一定要有一碟或一对“禾秧盆景”,即用细沙灌水,再铺上稻谷,然后自然发芽,即将出芽为绿色植物。这不仅增加了生气感,还寓意五谷丰登,是一种古老而庄严的仪式。
过去,“摆塔”的高低代表多福多旺,现在除了纪念戚家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外,更含义深刻地表达了步步高升的心愿。在疫情期间,裴仙宫还特别为医护人员设置了一处敬献区,用以表彰那些在第一线默默奋战的人们,这样的创新让传统文化更加贴近现代社会,并且具有更强的地位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福州独特的“摆塔文化”不仅是一种美丽而迷人的艺术形式,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珍贵展示。在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这样的活动,不断丰富我们的生活,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中国深厚的历史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