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长道长你说道为什么要生万物呢是不是什么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教的根本信仰,深植于大道之本。在这传统中,常有言“道生万物”,或称“万物出自道”。然而,有一位修士曾向我提问:道为何要生育万物?这个问题似乎颇为荒谬。我们的教育和日常认知早已铸就了一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即将“道生万物”视作自然而然且无需置疑的事实。甚至许多人从未对此持怀疑态度,更不用说深入探讨了。
《道德经》中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指出,大 道即是一,通过阴阳交融生成气,并由此衍生物质世界。这似乎解除了我们追问原因的必要性,就如同现代科学所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奇点大爆炸一样,我们可能会反问,这个奇点为何爆炸?这样的反思似乎能为“道为什么要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一种开端,认为一切都是自然演化,从先天的大 道到我们现今五彩斑斓的世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自然变化与生成的一部分。
在这里,我们已经揭示了思考这一问题时存在的一个陷阱,即把 “道”看作某种具备显著生命功能和繁衍能力的实体。实际上,“道”并非如此,它是一种比喻,用来表达从大 道到各种事物生成、变化的一系列过程。而这种抽象化表达,与我们平日理解中的具体意义相去甚远。
这样一来,便涉及两个关键概念:
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 “大 道”?
“大 道如何使得一切事物产生?”
要回答第一个问题,无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大祖讲述世间五千言,其核心意旨仅两字——“大 ”和“德”。在其语境下,“德”是“大 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大 ’则是它的本体,所以在古代文献中,将这两者称之为本与迹之间的关系。而今天,当我们询及一个人是否有品德时,我们正是在探讨他是否具有符合时代价值观念的人格特质。当一个人遵循仁义礼智信等行为准则时,我们便可以说他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在这个框架内,如果想要悟透或者修炼,那么必须以这些行为作为基础。这就是建立在对" 大 "是什么基础上的。
《老子》中提到,大 这个事务既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当发现它后,又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因此被强名曰" 大 "。这意味着,大 并不是任何可见、可触摸的事务;虽然它明明存在,却又无法捉摸或描述;明明没有实体,但却能体悟到一种神秘莫测、不可言说的状态。在面对" 大 是什么?"的问题,大祖给出了非常直接且清晰答案:
虽然称呼其为" 存在,但' 大 '并不是一种实体,因此只能参悟,不可能占有;
而且' 大 '与所有事物不同,是一种抽象形态,因此被称之为" 无"但这个' 无'并不单独存在,它依赖于所有事中的" 有而存在";
因此," 有"' 是真的有,是具备物理性的存在;" 无"' 则是一种精神上的存在,不具备物理性。(毕竟,最基本的事实就是’ 物’自身就是一种‘ 有’)
基于这些,我明白了:" 生出于无"' 实际上只是比喻性的表示,每件事都来源于虚无。但如果这样解释,又会引发另一个困惑:既然世界原本虚无,为何能够凭空诞生的东西出现?
这个问题其实也隐藏着预设性的陷阱。如果让你接受这样的逻辑,你很快就会意识到这是另一层次的问题,因为整个宇宙所处的是从有转变成新的有形成历程。这意味着每一次转变,都涉及前后的两个完全不同的状态。一颗种子成长成为植物,一张照片展现在墙上,或人类面向太阳投下影子——尽管它们都是从某个初始条件(即''')开始,但它们各自形成之后,在结构和属性方面都呈现差异,这些差异恰恰代表了那些最原始''')之间构建出来的一切''.
所以,这些变化发生自己便是在进行演化,而这种演化活动本身,就是那最初创建一切''').所以,可以这么说,''')对于''')来说,同时既包含又超越了其中所有'''))。
但是,如果人们仅停留在客观唯有一切事情,只考虑因果关系,没有承认'''),那么他们就失去了主观认识世界、参与改变世界的心理活动能力。这意味着,他们不能再谈论修练 '''),因为他们忽略了解决人世间难题给予生活价值感的手段---知道自己怎样才能更好地生活.
总结起来,这篇文章试图提出命题目的根源,在於帮助人们正确理解自己的位置,从而使短暂的人类生命变得更加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