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高人为什么都隐藏起来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六
得道高人为什么都隐藏起来?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六
德充於内,物应於外,外内玄合,信若符命而遗。其形骸也。鲁有兀者王驸,是一位残疾的学者,他虽然身体残缺,但心中却是空虚忘怀,因此他冠以《德充符》作为篇首。
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多少敌孔子。他不仅如此,他的门人数量更多,与孔子的学生数量相当。
常季问於仲尼曰:王驸,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王聆,是一位隐逸的人,他不为世俗所扰,不计较自己的形体,只关心内在的德行,所以他能够随意地跟随学术界的大师们。
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这说明即使是最伟大的智慧,也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验证,而不是只停留在理论上。
故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这就是说,有些事情可以通过无需言语的方式就能理解和掌握,这种方法很少有人能做到。
夫心之全也,遗身形,忘五藏,我自知其然矣。这表明只有当我们完全放下个人的偏见和欲望,把自己融入大自然中时,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是何人也?这是常季对王驸的一种好奇和质疑,因为王驸看似普通,却能够吸引众多学生跟随学习他的学问。
仲尼曰:夫子,我亦直后而未往耳。我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这话里边蕴含着一种谦逊和尊重,同时也是对其他老师的一种提醒,让他们不要太过自负,以免失去真正学习的心态。
奚假鲁国。我将引天下而与从之。此乃因为那些真正懂得道理的人,不会被任何地方或任何事物所束缚,他们会超越一切限制,全身心地投入到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中去。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这句话中的“庸”指的是平常、寻常的事物,那些没有达到深层次理解的人,他们只能看到表面上的差别,没有触及到本质上的同一性。而那些真正通晓道理的人则不会受到这些表面的差别所影响,他们能够看到万象皆一的真理背后隐藏着的共同点,即便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下,也能保持这种认识和感受,这是一种非常高尚且难以达到的境界。在这个意义上,被称作“庵”的那种普遍现象,并不能够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实水平或者能力,只有那些超越了这些局限性的人物才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