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的思想主张解读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六
德充於内,物应於外,外内玄合,信若符命而遗。其形骸也。鲁有兀者王驸,是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六中的人物,他的故事激励了许多人追求内心的德行和道理。
从此游者与仲尼相若。他们都是孔子的弟子,与孔子学习相同的哲学思想。
常季问於仲尼曰:王驸,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王聆,不教不议,只是虚心往实腹归。他没有对外界事物进行深入探讨,但他胸怀宽广,对于大道理有着深刻理解。
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这意味着在没有知识的情况下不能去做事情,在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不能进行讨论,而应该虚心地去寻求真理,并且在得到答案后实实在在地回归到自己的本质。
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这表明了王驸并不需要通过语言来传授他的智慧,因为他的智慧已经深刻地融入了他的内心世界。
是何人也?常季对王驸感到好奇,因为他看似残缺但实际上拥有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他想要知道这样的高尚境界是怎样产生的?
仲尼曰:夫子,我等直后未往耳。我将以夫子为师,又况晚学之类,不如我等乎?这是孔子的回答,他认为自己虽然不是最顶尖的人,但至少自己还有一点点修养和知识,而那些晚出世间的人更是不足为数。
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与之同行。这意味着孔子认为自己的修养和思想能够影响整个社会,他希望能够带领更多的人一起追求真理和完善自我。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这说明常季看到的是一个似乎残缺但实际上非常完整、充满智慧的人,这样的境界让他感到既惊奇又敬畏。
若然者,其用心独若何衍?这个问题表达了常季对如何达到如此高层次精神状态的好奇,以及对于这种境界背后的思考方法和态度的一种探索。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也将不与之遗。这强调了生命及其变化中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保持独立自主的心态,即使面对宇宙万象的巨大变动,也能保持一致性,不随波逐流。而这一切都源于一种超越生死、变化无穷的大智慧,它让我们明白死亡并非真正丧失,我们依旧是一体存在于宇宙中的部分,因此无所谓生或死,只有永恒存在的一致性。此处提到的“遗”字意指离开或舍弃,如同万物皆可化为尘土,却不会真正丢失那份本质上的连续性。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越时间空间限制的心灵状态,那种状态使得个体能够自由穿梭于世间万象之间,无所牵挂,无所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