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新平西方宗教学与中国当代学术发展探究心生万法大道至简之谜于自然景观中
在我们跨越世纪和千年时刻,中国学术界的热点之一便是宗教学的兴起与迅猛发展。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现象和灵性生活的一部分,其研究历史悠久,但直到19世纪下半叶西方才有了独立学科意识的宗教学。这种不带信仰前提、以客观、科学、公正态度为特色的宗教学,对世界宗教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方宗教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不仅形成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和基本方法,也诞生了多个流派。狭义上的宗教学侧重于对宗教现象的描述和理解,而广义上的则包括对其本质意义的探讨和价值评断。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现代学者主张将如考古学、文献学和语言学等领域纳入广义中的视野。
西方宗教学探索的人类精神世界关系,如神与人的关联,以及神圣与世俗、灵与肉、彼岸与此岸等问题,为其研究体系提供了一系列特定范畴。在鲁道夫·奥托看来,“神圣”即由超自然实体(Numen)及对神圣体验(sensus numinis)的共构所构成。这一解释至今仍对我们认识理解宗教具有启迪作用。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全面展开并逐步形成思想理论探讨以及史料史实探讨这两大方向,推出了重要成果。中国学者主要从心灵层面及社会层面的两个方面展开系统性研究,将人之“宗教性”及其社会存在进行深入分析。
我国现代翻译事业中,一些西方经典著作被翻译出版,为我国现代翻译事业增添活力,同时为我国现代建构基础工作提供重要信息创造良好开端。此外,我国自己正在摸索建立独立的思路,并且不断丰富完善体系,这是一个需要时间但充满潜力的过程。我国要致力于学习吸收,结合自身文化特色,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向国际接轨,这对于提升我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