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鼻祖寇谦之改革家的传奇
一、巧遇异人成兴公
寇谦之,字辅真,是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人,他的家族世代官宦。从小就对官途失去兴趣,而是倾心于道教。他在家中仅有的道器、道书以及搜求学得的道术中寻得了无限乐趣,每天诵经打坐,炼乳气功,服药饵,但历经数年依然如故。直到他遇到了一个叫成公兴的帮工,这个奇特形貌魁伟的人不仅勤劳善良,还能帮助他解决了一些难题。成公兴原来是一位仙人的徒弟,因罪被罚下凡间劳役七年,现在已满期欲归仙宫。
二、嵩山修道三十年 托神降授天师位
寇谦之受了成公兴点化后悟出了上述的道理,为此,他制作了自己托天神,降授的畅想曲。在北魏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太上老君在仙人玉女拥护下,百灵导从之下,将寇谦置于嵩山少室石室,对他说:“自张道陵之后,无所师授。今有嵩山道士寇谦之立身直理,可处师位。”自此,寇谦之以“天师”身份宣扬道教,并对“天师道”进行“三整顿”,使其以新的面貌传播。
三、宰相引荐 跃身国师
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始尧元年(公元424年),寇谦之怀着高兴的心情离开嵩山,风尘仆仆地北上都城。他四处打听能和皇帝接近的人,最终找到了左光禄大夫白马公崔浩。崔浩出身豪门,有辅佐朝政的大才,为太武帝主谋军国大事。他推荐了寇谜为国师,以期利用汉化主张,在朝廷争取更大的影响力。
随后,“天师”与“帝師”的双重身份,一齐拥入宫中,与崔浩共同宣扬新法,使得 道业大盛。在宫中,由于深得太武帝信任,尽管居住期间辟谷不食而精神奕奕,他仍旧扶乩请神镇灾讲经论断,以儒学补足不足,不断施展他的改革计划,用儒学与 道治理国家。此举逐渐在朝中的实践落地,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