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十大经典书籍中的传戒科仪仿佛是一位智慧老者温和而庄严地将其深奥的法则传递给后人
道教全真派的传戒科仪,源远流长,如同一位智慧老者,温和而庄严地将其深奥的法则传递给后人。古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道教中,这个规矩就是戒律,它是解、界、止的意思,能够解除众恶之缚,分明善恶之界,从而防止诸多不良行为。
所谓律,是禁止道士某些不当行为的规则,是道士犯戒后惩罚的手段。这些律文规则根据戒条而订立,因此道士除了遵守戒条外,还必须熟悉这些规定。
有了戒律,就必须进行授受。从太上降授科仪,即成道教之传统。这套系统由初期简约的戒律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道等借鉴儒家名教纲常的一些观念和佛教戒律的某些规定,而制定“三皈”、“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更为详细的规范。
随着南宋全真派兴起,“传习制度”的出现,使得这套完整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与规范化。重阳祖师向七真传法,以口头相授的心意,让他们理解修持神仙术以及如何作为一位全真道士守持规范禁忌。此外,还有《重阳立教十五论》、《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等具体要求指导实践。
至邱长春祖师时,全真内在学问便通过口口相传、单枝相接这种形式被继续教授下去。而龙门第一代传习者赵公子因辅佐邱祖,在白云观率众有功,被授予初级真人及中极真人的身份,并最终达到了心印天仙大阶,这显示了修行此系很难。
元明时期,此系统又增加了清规,对于犯错的人员会根据过失轻重给予不同的处罚,比如跪香、催单革出或火化等。在清末初年,由王常月撰写《初真经》、《中极经》、《天仙大经》,并公开授受于百日内,其影响力迅速扩散到四海各地,最终成为历史上的重要遗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