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女子在山林间轻语方言中流淌着对不缠足的解释清朝时期我们人多地广脚下的每一步都踏上家族的希望与梦想
清朝客家女子为何不缠足?这个问题,虽然在那个时代汉族人家的女子几乎无一例外地缠起了“三寸金莲”,但客家人却是一个例外。他们是从秦朝开始,在魏、晋、南北朝、唐、宋等时期由北迁至南方的汉族分支,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和江西等省。
很多人认为,客家先民在南迁时缠足尚未盛行,他们定居于南方后便免受其影响,因此保留了天足,这样身体比缠足的更加健康。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不缠足是由客家人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况决定的。
客家先民多居住于山高林深之地,其生产落后,交通闭塞,人口密度低。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家庭都需要男女双方作为劳动力投入到生产中去,以满足生存所需。一首流传的客家山歌中,就有这样描述:“妹在山上割芦箕,哥在山下铲草皮”,描绘了一幅男女同耕共事的情景。如果一个裹小脚的女子想要参与这样的劳作,那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此外,由于明末以来广东及福建地区形成了“下南洋”的风俗,即丈夫前往东南亚经商打工,而妻儿老小留守故乡。这使得家庭重担全部落到了妇女身上,她们必须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由于缺乏施脂粉及插花朵这些奢侈品,所以她们能够专注于劳作而非闲情逸致。
《清稗类钞》记载:“客家妇女向不缠足,身体硕健,而运动自如。”这反映出她们与男性相同的地位和规律,她们没有像其他女性那样过着坐在闺房中的生活。
美国传教士罗伯·史密斯曾写道:“在客家中,一切稍微粗重工作,都属于妇女们负责。”他观察到市镇上的买卖人物车站苦力的码头苦力,以及乡村中的农夫,上深山砍柴的人,以及建筑屋宇时粗工灰窑瓦窑里的苦工,全都是女人。他感叹说,“世界女人最完全无憾。”
其实,这些看似解放的一面,却也带来了极大的生活负担,是不是幸福又是一种心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