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睦楼传承客家文化难道不是在十大建筑风格中寻找典型的客家建筑吗
客家文化:从田畬到坝的故事
在边远山区,客家人以农耕为主,土地是他们最重要的生产资源。耕地分水田和旱地两类,旱地包括坝和畬,不能种水稻,只能种甘薯、芋子、花生等耐旱作物。水田和坝畬之区分简单来说就是田可以种水稻,而坝一般在河边灌不到水,无非是潮泥较多的沙坝,而畬则是山上坡上无水的带状旱地。
几百年来,这些土地不断在客家人的手中演绎着不同的故事,让人不禁感慨万千。然而,客家人拥有的是有限的水田,大部分都是租种别人的土地,因此成为佃农。解放前,如果家庭能够有几分自己的水田,那就很了不起,因为有了自己的水田,就自然能够种植粮食,有了粥吃,更比吃杂粮强出多,是令待嫁姑娘羡慕的家庭,从而产生了“五石种田”的传说。
一个姑娘在查婚门时,听男方提及自己有一块“五石种田”,即一块不足半亩的小小园地中竟有五块大石头,不便耕作,但却每天早上鸡叫时要起床吃完粥后去劳动,每天下午要做到蚊子出现时才吃晚饭,“炆”与“蚊”谐音,这样的黑色幽默让姑娘对这样的生活感到苦难无言。
生活在河边的人主要是耕坝种植杂粮作为主食,如角口坝、黄沙坝、大坝等,这些地方主要生产番薯、芋子、番豆等耐旱作物。而畬,在山坡上,其生产条件更为艰难,即使爬上山坡空手行路亦苦何况要劳作,“耕至天尽头”,但客家人依然坚持下去,他们不思迁移只思变,一代又一代勤勉耕读,将繁衍生息于陡峭的地形之中。
这种深厚的农耕文化,对一代又一代的客家儿女产生了深远影响。勤睦楼中的门联“勤俭传家宝,睦和处世真”正是在这一点上的写真,也是对客家的传统价值观的一次回顾。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古老时代农业活动的手工具,可以亲身体验那份曾经由汗流浃背换来的成果,也许会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会更加欣赏那些顽强创造力与智慧所铸就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