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遗文化山西孝义皮影艺术之光芒
在古老的时代,皮影戏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众多地方传唱,而山西省孝义皮影艺术则是其中的一朵璀璨之星。孝义皮影分为纸窗皮影和纱窗皮影,采用牛皮雕刻,造型豪放、质朴,以汉化石韵味著称。它有两大流派:一是精湛的皮腔纸窗影戏,一是优美的碗碗腔纱窗影戏。2006年,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家级保护项目收录。
早在北宋时期,孝义就已经拥有着专业的演出班社,并且还有专门雕刻人物的人才。这一点甚至与当时京城汴梁相比也毫不逊色。在1980年的夏天,一座北宋末期古墓中发现了壁画,其中描绘儿童玩耍的情景,其中有的孩子手持着木偶,有的吹奏唢呐,这些都是关于木偶表演的细节。此外,在1953年的元代古墓发掘中,也发现了8幅纸窗木偶人的画像,并附有一份“元大德二年五月王同乐木偶传家共守其职”的记录,这说明从元代起,孝义就已经有了一支传承这个艺术形式的手艺世家。
明朝武宗正茂三年,即1508年,在北京举行过一次百戏大会,当时就有来自山西的地方皮影剧团参与表演。而现在,居住在北独村的一位名叫武海棠先生的人,他家已经有人操作这门技艺达七代人,如今他的家族仍然会在农闲时间外出表演。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候,对于所有艺术形式都是一次鼎盛发展。到了那个时候,孝义地区竟然出现了60余个不同的皮影剧团,每个团队都精通于雕刻和制作这些木偶,同时剧目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由于这种表演方式灵活、轻便,而且充满幻想,所以它们很快就在宫廷里得到重视。在清嘉庆年间,就曾经有一位王妃和她的弟弟们将这一表演带进皇宫,用重金聘请艺人长期驻扎并进行表演。
而对于那些商贾来说,他们会远道而来到如平遥、祁县、太谷等地,从事说书或搭建小型剧场。如果某位艺人定居宁夏,那么他们可能会去河北、辽宁乃至黑龙江等地进行巡回演出,如杨二楞这样的艺人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终身未归,但却因其卓越的地位而被后世尊称为“优秀教师”。
到了民国初年,即清末阶段,此类艺术活动达到一个高峰,其影响力遍及整个社会。当时许多著名人物涌现,如王宝栋以其技术高超闻名;张立广则以其粗犷的声音赢得赞誉;井润元更是以闺房喜剧获得好评,被称作“小姐班”;李付德则因喜爱喜悦剧而受到人们青睐,被誉为“哈哈班”。此外,还有如于吉荣、宋广德以及耿富有的青年才俊,他们各展千秋之姿,让这一时代成为记忆中的黄金时代。
抗战爆发后,不少熟练掌握这门技艺的人加入了军队,为解放区各个文艺机构提供人才支持。一旦全国解放之后,这些社团继续保持活跃,有十余家社群成立,它们最后归属于文化局管理,即今天所说的孝义碗碗腔木偶剧团。目前,在该地区保存下来的旧式戏台超过110座,其中很多用于特别展示这种特殊类型的心灵游戏——即用毛线制成的人形操控故事叙述。此种娱乐方式依旧深受民众欢迎,是一种跨越时间久远的情感连接与文化交流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