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近代历史人物
顾颉刚,1893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阳历五月八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一座书香世家。据他本人自述,他的名字“诵坤”取自字典中的“铭坚”之义,表明了他家的希望和期望。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读书,并且在父亲的影响下接受了新式教育。在北京大学预科期间,他深受章太炎先生的国文课和夏曾佑先生的历史教科书启发,对中国古史产生了浓厚兴趣。
1915年,由于健康原因,他回到了苏州休养并开始系统地研究康有为先生的《新学伪经考》等著作,这些研究对他的后来的学术成就产生了重要影响。在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继续深造,并在那里遇到了一群激进思想的人,如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等,他们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毕业后,顾颉刚先后担任多所大学教授职位,在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等地工作,同时也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他还创办或主持过多个研究所,如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和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致力于古史研究,还展开了一系列辨伪工作,最终编纂出了《古史辨》八册。
1934年,与谭其骧共同创办历史地理专业刊物《禹贡》,并成立禹贡学会。随着抗战爆发,顾颉刚转向边疆地理研究,并创建边疆研究会,以此来宣传抗日。此外,他还出版了许多著作,如《秦汉方士与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等。
1950年代以后,由于被定性为“资产阶级权威”,他遭受批判,但最终因周恩来总理提议而恢复工作。他又参与完成“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即使身体状况不佳,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科学事业。1979年底至1980年的春天,因为脑溢血病情恶化,最终在1980年的12月25日去世。
作为一个杰出的现代中国历史人物,顾颉刚以其卓越的学术才能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为推动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