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看透万物的发展规律立于不败之地
各位兄台,大家好,我们接着学习道德经,今天我们来看,第六十四章,下为原著,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本章也是道德经千古名篇,相信大家都看到了,这里面有些名言,可能大家都耳熟能详,比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先来解释一下第一段,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意思是平静安稳的环境,容易保持!为什么?因为温水煮青蛙嘛!用时下的话讲,就是在自己的舒适圈呆久了!不愿意跳出,那不就变得麻木了,反过来理解,就是老子所说的其安易持,理解老子的用意了没有?不就是慈悲为怀的忧患意识嘛!谋事要在还没有预兆,或者说没有端倪之前下手嘛!用中医的学说就是,上医治未病,防患于未然!
老子紧随其后的说,脆危的容易分离,泮,分离之意,微弱的,微小的容易散去,所以要绸缪于未然,防患于未出,治理国家也是一样,要提早发现征兆,治理于未乱之时,一旦天下大乱,那后果不可设想,那时再去治理,就来不及了,能理解吧!怎么样才能治理于未乱,这个老子没有说,但是统治者一定要有敏锐的嗅觉,一定要爱民如子,一定要与民同乐嘛,这样不就治了嘛!是不是,可问题是寡人做不到啊!那就用事实说话,以自然之理,来示君王。他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树生于细小毫厘之间,高楼是一砖一瓦慢慢的积累起来的!千里的行程,也要一步一步的去走,故能成千里。
这段话很好理解吧,老子无非是想告诉大家,事物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但是这最最浅显的道理,却蕴含着无上的哲理,这也正是老子的伟大之处,当然荀子在劝学篇里面也有类似的言论,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大家注意看后面的几句,体现了荀子的主张,那就是积极有为,锲而不舍,而老子却说多行不义,多行必败,为者败之。
如果道德经一书,真是老子所著,那么毫无疑问,是荀子剽窃了老子的思想!但是他们两的观点又不太一样。甚至于截然相反,这个值得大家去揣摩,我就不多讲了,接着往下看,老子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反过来讲,就是无为不败,不执不失,是不是!握在手心里的沙子,越用力去抓紧,越容易流失!然而这句话,用在爱情上面更是严丝合缝!人爱的越深就越容易受伤,为什么?因为太执着了嘛!是不是,这个道理?没想到我们的老子,还是一个恋爱专家。那么我们再回过头看荀子的主张,那也是相当正确的!一个是阳刚的进取,一个是阴柔的进取,只不过我们要具体事情具体对待。
再来看这句话,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人们做事,经常做了几成,有的刚刚开始就败,有的快成功了,却功败垂成,为什么?这个原因比较复杂!老子说,我们只要始终谨言慎行!始终如一,就不会败,真的不会败吗?呵呵,如果这样理解,又被老子骗了,更深一层的含义是,败了也无怨无悔嘛!是不是,因为你奋不顾身的努力过,还有什么后悔的呢?明白了吧!人最怕的是败给自己,而不是败给困难。可能我这段解释太过平民化,太过粗浅,而老子的真实意思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这个意思就是超然物外,不要看重成败得失,正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圣人要经常欲无欲,欲念起,告诉自己不要有欲!就是欲无欲,为什么?因为是万恶之源,同样也是幸福的甘泉。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圣人要学习别人不愿意学的东西,比如道德经!当然这个学不学,也可以理解成,学无所学,然后观察到别人的过错,引以为戒,扬长僻短,知道自然之道,或者天人合一,最后不敢为,不去为,不想为,那就真的立于不败之地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