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乡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客家人精神品质
闽西“乡愁” •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遗”
客家人的精神品质体现在他们的传统活动中。永定坎市打新婚是一项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活动,始终如一地在农历正月十一举行。在卢氏宗祠前,这个仪式旨在为上一年结婚的新人祈求健康和幸福。《打新婚》是这个传统的一部分,它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另一个显著例子是客家船灯表演。这项艺术形式已经流行了二百五十多年,尤其在上杭和武平地区。船灯主要由竹片、木条制成,并被蒙上白布并描绘彩色图案。在这些装饰华丽的道具船内,有人隐藏起来扮演艄公或艄婆,他们通过讲故事、唱歌和划船舞蹈来吸引观众。“渔家乐”乐曲是这项表演不可或缺的声音背景。
长汀涂坊“迎花灯”则是一个更古老而壮观的情景。这项活动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每当春节临近时,都会举行八天之久。一盏盏手工制作的手纸灯笼被点燃后,被抬着游走于街道上,伴随着音乐队伍前导,“迎花灯”的名称源自此过程。此外,还有一些书法和绘画图案,让每个灯笼都成为一幅动人的画面。这不仅展示了客家的审美情趣,也让人们感受到了那份深厚的情感与精神价值。
《打新婚》、《船灯舞飘飘》以及《迎花灯》的现场照片捕捉到了这些仪式背后的热情与活力,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见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反映了客家的传统,更是对未来的期望,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