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学角度探究宗教的演变与趋势无为无不为与为而不为在物品中的体现
众所周知,任何社会要保持稳定并且使社会生活继续下去,决不可能仅仅依靠社会成员的共同认识甚至共同利益,而要依靠形成了制度的被人们能够共同遵守的条例和准则,也就是社会规范。这些规范包括习俗、道德态度以及对行为的一种控制,它是人造物,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淀。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信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构建于这样一个基础之上的。任何一种宗教,要想保持其稳定性和连续性,即便是在不断变化的人类世界中也需要一些规则来支撑其存在,这些规则我们称之为“制度化”。
历史上,人类对于宗教有着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原始宗教,它们通常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与原始社会相互作用,没有专门或固定形式;另一种形式,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大多数传统宗教,它们拥有固定的崇拜对象、稳定的组织结构,有专业的地位高于平民的人员,有一套完整而详尽的经典,以及一套精心设计成型的仪式程序和模式。
这种具有完备要素且具有一定格式化特征的宗教,我们可以称之为“制度化”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层面的制度化表现出来:
首先,在崇拜仪式方面,我们看到的是从最初自发、开放到逐步规范性的转变。例如,以基督教来说,从早期自由流畅的情感表达到后来的严格规定语言(如赞美词和祈祷词)、七个圣事及其祭品类型以及领取圣餐时姿势顺序等,这样的固定化虽然不是情感释放的手段,但却能引发信徒的情感反应,并成为逻辑程序的一部分。
其次,在信仰对象观念化方面,我们看到了从自然界直接认知向抽象概念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原始人对天空理解变得更加抽象,而现代人的理解更接近神话阶段,最终达到理性的解释阶段。这一进程让信仰对象超越了个人体验,将其赋予了更广泛意义,使得各种神学体系得以建立起来。
最后,在组织机构常规化方面,我们看到卡里斯玛权威随着创始人物及其追随者群体出现,而后又演变成了一系列正式机构。这意味着原有的灵魂力量必须通过确立规章制度来维持,使得原本充满活力的运动逐渐失去动力,但同时也实现了持续发展所必需的一致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这三个层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系统性强大但仍然面临矛盾,如象征媒介之间与主观态度之间关系消失带来的异化问题,以及在追求稳定性的同时丧失初衷活力等。然而,这些矛盾也是推动进步与适应环境变化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同时也促使人们不断思考如何在保留本质价值的情况下寻找新的途径去适应时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