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四大真人指的是葛洪的智慧永恒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是晋朝时期著名的道教高士。他是三国时期高士葛玄的侄孙,因此有“小仙翁”的美称。葛洪曾被封为关内侯,但他选择隐居在广东省罗浮山中,并撰写了《神仙传》、《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等著作。
他的祖父在吴国担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要职,而父亲则在吴亡后仕晋,最终成为邵陵太守。在家谱中,葛洪是悌之第三子,他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宠爱。自十三岁起,他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如《孝经》、《论语》、《诗》和《易》,并对“神仙导养之法”特别感兴趣。此外,他还师从郑隐学习炼丹术,在这一领域里也颇受尊重。
随着西晋太安元年的动乱迫近,葛洪的老师郑隐预感到江南将面临战乱,便带着学生逃到东霍山。而葛洪则选择放弃世俗事务,以修习玄静为生。后来他又前往鲍靓处深造,被鲍靓器重。在建兴四年回归桑梓,当东晋开国时,因其旧功而被赐爵关内侯。他之后率领儿女们前往广州,却因刺史邓岳留住,不再返回罗浮山继续炼丹生活。
葛洪不仅继承并改进了早期道教关于神仙理论的观点,还将这些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他认为追求长生者必须以忠孝和顺仁信为基础,如果只注重方术而忽视德行,那么长生也难以实现。此外,他还要求信徒严格遵守道教戒律,使两者融合一体。
作为一位医药学专家,葛洪主张修炼者兼习医术,以防患于未然。他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收集了一系列用于救治疾病的小巧方剂,这些都是他实践经验中的精华部分,并且尽量选用便宜易得的药材,使得以前那些复杂难懂且昂贵的救急药方变得可及大众。
尽管多数作品流失,只剩下少数篇章存留,但依据文献记载,可知他的总结性著作包括二十卷内篇、五十卷外篇,以及大量文学作品。其中,《金匮药方》的百卷以及其他各类知识汇编共计三百一十卷,是他丰富多彩的一生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