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经注卷之一自然中的无为与不为之理解
老子曰:物之为贵,莫先於人。然不能定心猨而朗照,裂爱网於通津,遂使性随欲迁,生与物化,至人衰之。故述大道之原,特标众篇之首,伻寻原以阶道,方触事而即真。
道者高不可极,大象无形;广不可测,无名无字,无言无说。夫道者,不可见、闻、觉、思也,是以有不得已乎天地之间。
其行似水流,如日月明光,又如春风夏雨,有德泽施于万物,而不显耀于千里。
圣人执守其中,以天为盖,以地为车,以四时为马,以阴阳为御。行乎无路,用乎虚空,不尚贤才,不谋鲜食。
圣人不积财货,不多藏器具。不嫉兔死狐悲,或喜蛇非虎威。此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大直若曲也。
是故知止可以取舍,可以得失,可以誉损,可以寿夭。但以心和為本,则百害皆除矣。而能静坐忘忧,无以为乐,而乐于静坐忘忧者,其樂何如哉?
此乃自然之理,即顺应天地万物之常规也。在此之前后,上下左右,无一不是顺应自然的表现。如果能够真正明白这一点,便能做到身处山川江湖间,却又仿佛身在家中;衣带十两,对待贫富相同;朋友相逢,但求有一杯清酒,一张纸笺便足矣。这正是“淡泊明志”、“宁靜致远”的境界所在,也就是“内外安宁”、“生平自得”的境界所在。
然而,这样的境界并非易事,它需要一种超越世俗观念的智慧和修养——一种既坚韧又柔软的力量,使我们能够适应任何环境,同时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自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人生状态,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美好生活方式。在这里,没有成功或失败,只有生命本身的流动与变化,没有欢笑或哭泣,只有生命本身的节奏与律动。
因此,我们应当珍惜这种存在于每个生命中的普遍法则,将其作为我们的指南针,让它引领我们走向更深层次的人生理解和体验。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顺其自然”,达到精神上的自由与满足,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