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道教风华天然道观中的摆塔文化艺术
福州的摆塔文化:道教风光中的中秋传统
福州的“摆塔”习俗源远流长,据说始于明嘉靖年间。据传,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庆祝而将家中贵重物品摆在门口,这一活动因其与古代塔楼相似而得名。随着时间的推移,“摆塔”成为福州地区的一个独特节日习俗,不仅有着显耀之意,也包含了对祖先的尊敬,以及庆祝佳节的心情。
裴仙宫是福州历史悠久的地标之一,在宋代便已建立。在明清盛期,它成为了举办“摆塔”的重要场所。改革开放后,裴仙宫的一位道长陈锦丰领导下,该庙继续传承并发展这一文化遗产,使之延续至今。
每逢中秋佳节,裴仙宫会组织一系列活动,其中包括传统的“摆塔”。参与者会搭建多个桌子,将各种玩具和小型模型排列整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高达几层的小巧铁皮或木制模型宝塔。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当地工艺匠人的精湛手艺,而且象征着幸福和繁荣。
除了宝塔,还有泥娃娃、瓷塑人物、插刀枪等小饰品,以及生长出稻谷的小盆景——禾秧盆景。这项活动不仅展现了当地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和谐与五谷丰登的希望。
近年来,这项习俗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如表彰医护人员在疫情期间英勇无畏的事迹。尽管外界环境发生变化,但这种深厚的情感和文化根基依然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并让这份历史悠久的传统得以流转,为现代社会增添了一抹温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