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修仙风情探索天然道观中的道教文化奇迹
福州的“摆塔文化”:探索道教传统与中秋庆典
福州的摆塔文化源远流长,据说始于明嘉靖年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庆祝而将家中的贵重物品摆放在门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在清代更是风行一时。施鸿保在《闽杂记补遗》中记载了这一盛况:“百姓家中秋夜多供泥塑、宝塔,彩色辉丽、雕镂精工,小则数寸高,大则如塔或高七八尺。”这些精致的模型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还带有尊敬祖先和庆祝节日的深意。
裴仙宫是福州最著名的地标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治平年间。在明清时期,这里就开始举办摆塔活动,并且直到改革开放后,这项传统文化得到了继续发扬。在每个中秋佳节,裴仙宫都会组织管委会成员进行传统摆塔民俗活动。这项活动包括搭建桌子,将各种玩具如泥娃娃、瓷塑小人物、小动物等置于木架上,以及制作禾秧盆景——用细沙和稻谷装饰的小盆子,以象征五谷丰登。
除了纪念戚家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摆塔”还寓含着步步高升之意。而在新时代,每当疫情发生,裴仙宫也会特别为医护人员设立一处,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此外,由于老城区多寺多塔,因此这项活动不仅保持了其原有的意义,还增添了一份独特的地方特色。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珍惜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能让更多人参与其中,为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增添更多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