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摆塔文化_道教奇观云峰清泉道观
福州的“摆塔文化”:云峰清泉道观,传承中秋习俗
福州的“摆塔文化”,源远流长,始于明嘉靖年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以贵重物品庆祝其大捷,全城欢腾。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习俗在清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施鸿保在《闽杂记补遗》中写到:“福州人家中秋夜多供泥塑、宝塔,彩色辉丽、雕镂精工,小则数寸高,大则如塔或高七八尺,作十三层,燃灯其中,层层照灼。”这一传统不仅体现了显摆之情,也包含了对祖先的一种尊敬和对节日气氛的增添。
裴仙宫,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它自宋代就开始举办摆塔活动。在明清盛兴时期,这一习俗更加普及。改革开放后,在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的带领下,该宫继续传承这一文化,将它延续至今。
每当中秋佳节临近,他们都会组织一次大型摆塔活动。这次聚会通常是在房内空旷的地方搭起几张桌子,每张桌子的高度逐渐递减,从靠墙壁的一张开始,然后是二三张紧接着排列。桌面铺上毯子或被单,再进行摆放。
主要用到的物品有各种玩具,如泥娃娃、瓷塑小人物、小动物,以及模型小椅子、小桌子等。此外,还包括插在木架上的矮刀枪矛戟等。这些物品按照一定规律排列,使得整个场景既美观又富有深意。
最为特别的是,一定要有一碟或一对“禾秧盆景”。这是一种特殊的手工制作,用细沙和稻谷模拟农田生长,以寓意五谷丰登。在疫情期间,他们还专门为医护人员设立了一块特别区域,以此表达对他们工作英勇与无私奉献精神的敬意。
这样的传统文化,不仅让人们回味往昔,更能激发人们对于生活美好的向往。而裴仙宫作为这一习俗重要的地标,其持续推广也为未来留下了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