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道教文化探秘揭秘摆塔背后的道观奇迹与道德经智慧
福州的“摆塔文化”:道教与中秋的交融
在福州,这座城市以其独特的“摆塔文化”而著名。这一习俗据说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了欢迎他,将家中的贵重物品摆放在门口。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庆祝活动逐渐演变为一种对古塔模型的模仿,即所谓的“摆塔”。清代时期,福州人还会制作精美的小巧宝塔,以供中秋之夜点灯。
裴仙宫是福州历史悠久的地标之一,它建于宋代,并且自明清时期开始,就成为举办摆塔活动的地方。在改革开放之后,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带领团队,不仅坚持传承了这一民俗,还将其推向了新的高度。每当中秋佳节临近,裴仙宫就会举行一次大型的传统摆塔活动,每一桌都排列得整齐划一,有时候甚至有三四桌相邻。
参与者们会精心挑选各种玩具,如泥娃娃、瓷塑小动物和模型小椅子等,以及木架上的刀枪矛戟等,并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布置。高层的铁皮或木板制成的人形被放置在靠墙位置,而低层则分布在周围,以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情景。此外,还有一碟或一对“禾秧盆景”,象征着五谷丰登。
过去,“摆塔”代表的是多福多旺,现在它不仅纪念戚家军,更体现了步步高升的心愿。而在新冠疫情期间,裴仙宫还特别为医护人员设置了一处敬献区,用以表达对他们辛勤工作和牺牲精神的一份尊敬。这种旧俗新过、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光大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