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无为而治乃大智若愚之境界道家之无用为大用心于不用之间方能得其精髓
老子的无为而治,乃大智若愚之境界;道家之无用为大,用心于不用之间,方能得其精髓。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抛弃世间的“有”,放弃对名利的追求?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在百家争鸣的时代,与其他学派积极入世的态度相比,道家的出世风采更显浓厚,但这是否就是道家所倡导的修行根本?
《人间世》篇中南华真人提醒我们,社会充满了灾难和危险,只有那些能够保全身心的人才是真正得道者。庄子认为人人皆站在自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是非缠绕。真正圣人的做法,不是在外界交往中尽力,而是在内心保持忘我,从而才能悠游万物而不被物伤。
杨朱提出的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也常被误解为自私自利,其实他希望人们珍爱自身,不因争名夺利而伤害他人。如果每个人都能珍视自己的身心,那么天下又何必争杀呢?欲求入世赈济功德,先当做好出世修身。
庄子提出唯有无用才是真正的大用,他并不仅仅指的是出世修身,更在于如何与人生世界和谐共处。在《山木篇》中,他讲述了两个故事来阐释有用与无用的关系。一棵树因为无所可用却得以安享天年,一只鹅因为不会叫被杀,却让主人反思,无用与有用的区别究竟是什么?
庄子认为事物本来没有有用或无用的分别,只是在使用还是不使用的问题上。这也是他的“心斋”主旨,即通过戒律斋戒身体上的秽浊,然后斋戒内心中的是非分别,使万物各归自然本性。
最后,在面对有用、无用的选择时,我们应如同那棵瘤结长满的大树一样,让它自由地生长,不受外界束缚,以一种大大的方式存在。这便是一种随缘应物、事来自然有的生活态度,是不是也是一种大大的应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