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学中的无用才是大用与什么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相互对偶探讨其深意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老子的《道德经》,其中“无为不争”被视为其根本。然而,这是否真正体现了道家的修行?道学是一种哲学思考,认为万物源自大道之无,而任何有形的存在都是从无中生成,最终又归于虚无。人们往往执着于世间的“有”,却忽略了这种执着不过是在追求一场无法抓住的事物,尽管心用心,却无法持久,只会带来情感上的痛苦而非其他益处。
南华真人在《人间世》中提醒我们,在充满灾难和危险的人生旅途中,只有那些能保全身心者才是真正得道的人。庄子指出的是,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因此不可避免地陷入是非纠葛。真正的圣人不会去与合是非,而要做好忘我的功夫,只有内心得以环中之态才能悠游万物而不受其伤害。
其实,道家的思想并不主张避世,而是在混乱世界中保护自己。正如杨朱所说,“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这并不是自私自利,而是希望每个人珍爱自身。如果内心能够去除争名夺利的心念,又何必为了某些团体的利益而伤害他人?
《道德经》提到,因为内心对名利总追逐,所以表现出宠辱若惊。在所有人知善为善、趋善若鹜时,就一定会有一些伪善者用伪善蒙蔽人心。这就是为什么老子提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让我们剥离对外在名利的追逐,回到虚心实腹状态,与每个人的生存关切相联系,而不是因为不同观念而争杀不断。
《道德经》第十三章写:“贵以身为天下,如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如可托天下。”如果人人都珍视自己的身心,那么天下的争杀又如何呢?想要赈济社会,还必须先修养自身,以爱己之心去忖度、对比爱人的念头,从此生死同理,你我与万物齐一,没有入世实用的区别,也没有出世无用的界限。
庄子的“唯有无用才是大用”讲的是一个“用”的概念。他认为,不但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皆因它们适应环境和规律获得了存在,即使人类也应该顺应自然规律生活,无需强求或改变事物本质。他还通过两个故事阐释了这一点:第一是一个长时间保持原状未被采摘的大树,它虽然看似没有价值,但它本身就已经实现了一种完美与平衡;第二个故事则涉及到一个被误解和轻视的小鸟,它最终成为了象征自由和生命力的标志。
这些故事表明,无论东西方文化,都存在一种关于如何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深刻理解。而对于那些寻求超越常规生活方式的人来说,他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保持内在平衡,即使面临外部世界可能带来的压力或挑战。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哲学家和精神导师鼓励人们练习冥想、禅修等技巧,以帮助他们达到这种内部平衡,并更好地融入周围环境。此外,这种认知还可以激发人们探索更广泛的问题,比如宇宙意义、时间意识以及如何构建更加公正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