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人生的经典句子数变意境古文秘密重现
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经》出土,虽只改了寥寥数字意境却完全不同。1973年,中国考古界出了一件大事——被篡改前的《道德经》出土了。当年,在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挖出了三座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文物数不胜数,其中有几篇薄薄的帛书,就是我们盛行四海的经典国学《道德经》2000多年前的版本,一时震惊世界!
然而经过学者们的对比研究发现,帛书中的很多内容,与流传至今的版本颇有差异。这些差异虽然大多只差在寥寥几字上,但无奈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其中的意义有着千差万别之远。
首先,在书名上就有很大的不同到了:根据帛书上所写,是“德”在前,“道”在后,应为《德道经》,而现在的版本却是“道”在前,“德”在后,虽然仅仅是一字之差,但是却有天壤之别。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内容,比如说《道德经》第二章。
传世本: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帛书本: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 之 相 随恒也。
二者看上去差别不大,只有的一个字只差,但意义却完全变了。"有无"与"有的根本"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而这一点,更契合了《道德经》的主旨,即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以及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此观古今若昔,而何问乎其可否哉?"
还有另一处:
传世本:大器晚成
帛书本:大器免成
这一处更为巧妙,只差在一个字的一个偏旁上,上意则全然不同。一种表达的是人才是晚年的结果,也就是才华到老才能发挥出来;另一种则表明人才是自然而然发展起来,不必刻意追求或人工造就,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作品中,让人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是否符合自然规律?
有人说,这些都可能是因为过度抄写导致的小错误。但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关键词汇发生了变化,如将“执今乃惟智”的“今”替换成了“古”,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善如水”改成了“善若水”,甚至把原来的第四十五章误植到了现在流传的一开篇。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当时的人民对于思想极其开放,他们接受并信仰这份关于品行和行为准则的大智慧。如果每个人都遵循自己的内心标准,那么统治者的法规和礼仪就会变得毫无约束力,从而削弱统治者的权威。这就是为什么当时统治者试图禁绝这部著作,但由于它深受人民喜爱,所以只能通过改变第一章,将原本的话语从“知足常乐,不仁以万民作刍狗。”变成了更加模糊且难以理解的话:“能知不能言。”这样的转变,使得人们更加困难地理解这部神圣文献,并因此使得它成为历史上的秘密宝藏。
自古以来,《 道家典籍》的复杂性一直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司马迁曾这样说道:“ 道家所以小,其言辞也简,其理亦广.”意思是在表述的时候使用简单的手法,却蕴含着深奥且广阔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便面对时间沉淀下的文字,每一次细微调整,都可能带来质变,让我们的思考方式发生巨大的转折。因此,我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探索并体验这种文化遗产,它值得我们去不断地领悟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