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创始人是谁玄静先生李含光
道教传承与发展:李含光的贡献
在唐代,道教上清派经历了一段动荡期。自晋南岳夫人魏华存降传扬羲以来,已经有数百年历史。到了唐代,这一时期的道士们,如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人,被皇帝召见后离开了茅山,导致道教经法的传授断续不连绵,最终造成了许多珍贵知识和秘籍散失无踪。
李含光是一位杰出的道士,他出生于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家世儒学为主。他父亲李孝威号称“贞隐”,精通黄老之术,与司马承祯结为深厚朋友。李含光自幼聪颖好学,在十八岁那年,他决心追求更高的修行境界,便前往江都拜访名震一时的李先生学习。
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他以品行清廉被封为道士,并居住在东都洛阳龙兴观。在这里,他深入研究并修炼达二十年的时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他又去师从司马承祯于王屋山阳台观。这次师徒相遇,司马承祯即刻看出了李含光非凡的气质,说:“你真是玉清境之客呵!”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司马承祯圆寂后不久,玄宗便召请他到洛阳进行咨询。不仅如此,当他们谈论金鼎的问题时,玄宗对他的回答十分赞赏,对他的智慧和见解感到惊叹。玄宗甚至下诏让他担任阳台观住持,将继承前人的遗志继续推进。
然而,不幸的是,由于茅山上清派在当时已经衰落,一些真经秘籍也逐渐散失或丢失,因此对于如何恢复这一重要文化遗产,有着很大的挑战。当时正在阳台观弘法兼修的李含光,也感受到了这一情况。他意识到必须采取行动来收集这些珍贵资料,以免永远失去这份宝贵财富。
于是,在天宝四年的十二月份,即公元745年的冬季,玄宗再次召请李含光入京,但最终还是由 李含光坚持回归祖地茅山,以此完成其重要使命——重振和整理上清派所留下的遗迹及文献。这场努力最终成功地恢复了该派系的地位,使得茅山成为一个新的圣地,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源。此事不仅显示了他的个人成就,更是对整个中国文化的一个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