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学者寇谦之开启修身养性的新篇章
一、巧遇异人成兴公
寇谦之,字辅真,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人。出生在官宦家庭,他的父親是太守,而長兄則早早當上縣令。然而,寇谦之從小就不願意走官途,他的心中只有道教。他從家中僅有的道器、道書以及自學所得的道術中尋得了無限樂趣。他每天在家中诵经打坐,炼乳气功,服药饵,但心想能獲得仙道靈效,可是歷經數年,一如既往,却依然如故,原身凡體。
二、嵩山修道三十年
托神降授天师位
寇谦之受道不久,就被成公興點化,要他隨他到深山去修行。於是,他們先到華山采取仙藥,再前往嵩山潜心修為。在嵩山,他選定太室山中的石室住下。成公興將全部秘密傳給了寇谦之,而後成公興離開了這裡。
三、宰相引荐跃身国师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始尧元年(公元424年),寇谦之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离开嵩山,上京面圣。当时正值大臣张曜的家作為他的居住地,並由左光禄大夫白马公崔浩推荐给皇帝。在崔浩的大力推举下,寇谦之很快就得到皇帝的信任,被封为“国师”,并开始参与朝廷事务,为北魏带来了新的文化和思想观念。
四、实践儒学与道教融合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和治理能力,寇谦之一方面继续研究和传播 道教,同时也积极学习儒学,以弥补自己幼时缺乏儒家的教育不足。这一结合,使得北魏政权更加稳固,也为后世留下了一段重要的文化历史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