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一颗入梦的骷髅教你一个无欲则刚的女人最聪明的小把戏_道教文化 -天然道观
在南宋李嵩《骷髅幻戏图》(骷髅团扇图)的世界里,我们讲述了一个恐怖故事。南华真人庄子出游路过楚国时,在路边遇见了一具枯骨突露、森森然在地的骷髅。庄子淡定地用马鞭敲了敲骷髅,开启了提问模式——于是恐怖故事变成了哲学对话。
这位先亡,您是因何流落到如此悲惨的田地?是贪求失道还是遭遇了天灾人祸?是作恶闯祸,怕累及家人而选择了自我了结?还是寿终正寝而安享了天年呢?
庄子问完后,拿过骷髅竟当成枕头,沉沉睡去。谁知,半夜时分,骷髅入了他的梦,将来解答这千古之问:
从您的问话看,您像是“辩士”。但您说的那些都是活人才有的负累。人死后,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上下级的管辖没有了,从容地随顺时光的流逝,不论是南面称王,也乐不及此吧!
庄子不相信,说:“若是我让造物者将你复生,你愿意回到你的父母亲人、邻里朋友中去吗?”这个问题让原本冷酬酬的心灵产生了一丝动摇。
然而,这个故事有很多版本。在《列子·天瑞》中也有类似的描述;汉赋作家张衡也写过《髑髅赋》,才子曹植还有《 髑 髏说》……熟悉道教经忏的人还会知道,在“放焰口”道场中,有两个唱段《金 骨头》和《银 骨头》,也是对庄子的遇骷骨进行演绎。
两者内容相仿,但旨趣趋同。在经忏叹词中的表达更为深刻:昨日荒郊去玩游,却忽见一伏白骨白骨连起堆愁风吹败叶满径满径堆愁。一颗无声的心,无音响,无怜悯,而在雨打风筛间显得尤其孤独。
文中的叹词运用回环往复的手法,使读者仿佛能听到那悠扬的声音,一次次呼唤着生命,让我们反思生活。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追求,是一种超越生死之外的一种境界。
对于这一切,“全生”与“迫生”的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如何理解这些概念,则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在许多道经典籍中,都显示出强烈好生的倾向,如《三天内解经》:“真道好生而恶杀。长生者,为;死坏者,为。”这又要如何来解释?
其实,对于这一切,最好的答案可能就在于尊重生命本身。当我们能够像庄子那样豁达地面对生命和死亡,那么即使是在泥涂中活着,也能体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情怀。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