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养的道家高人李含光
李含光,唐代著名道士,以其卓越的修炼水平和深厚的道教知识,被尊为上清派的重要传人。他的祖先在避王莽之乱时迁居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因此他成为广陵人的代表人物。
李含光出生于唐高宗开耀二年(公元682年),自幼就对道教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在十八岁时拜师学习黄老之术,并且与司马承祯结为方外交。在中宗神龙元年的某个时候,他以品行清优度被封为道士,最初居住在东都洛阳龙兴观。
后来,李含光移居嵩山修道达二十年。在此期间,他深入研究并掌握了大量的经法秘籍。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他从师于司马承祯,在王屋山阳台观继续学习。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还受到司马承祯极高评价,被称赞为“玉清境之客”。
随着时间的推移,玄宗注意到李含光卓越的地位和见解,便召请他到洛阳进行面谈。两人交谈间,玄宗对他的见识感到非常钦佩,并询问关于金鼎等问题。当时的人们认为金鼎是能使人长生的物品,但李含光却回应说:“如果寻求长生,就象系风一样。”这番话表明了他的超凡脱俗和深邃见识。
玄宗下诏让李含光住持阳台观,同时继承司马承祯的事业。此后,他在阳台观上弘扬 道教,不断勤奋学习,最终成为一位真正的大德者。然而,由于茅山上清派传授事迹日渐衰落,以及真经秘箓散失殆尽的情况,这位伟大的道士决定回到茅山祖地,以收集遗失文本、恢复原有的传统文化,为茅山上的上清派重振旗鼓。
最终,在玄宗天宝四年的十二月份,皇帝亲自下诏书前赴茅山,请示由位于大内城中的宫殿中召请 李含光。这次召见令整个朝廷震动,而这一举措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对于古典文化保护与发展的一种努力。这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人才选拔与培养的一种认可,也反映了一种更为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不同领域的人才给予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