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无为又无不为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六
德充於内,物应於外,外内玄合,信若符命而遗。其形骸也。鲁有兀者王驸,姓王,名驰,鲁人也。刖一足日兀。形虽残兀,而心实虚忘,故冠《德充符》而为篇首也。
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多少敌孔子。
常季问於仲尼曰:王驸,其与庸亦远矣?
立不教,不坐议,无言语于门庭,以礼待客,与众同乐,但以身处其中,不敢先自为主。而后人或谓其非圣,又或谓其非道,因循世俗习以为常,则乃是视听所见,以耳目之宜观察万物,而不能至于心源之妙。
夫死生变化,是皆自然之常情;然王驸独能混融天地万物,一体两分,一分两体,而化育万象,为生乃我,为死顺我;时聚时散,如行云流水,无始无终,无成无败,是以得乎大道而行焉。
夫此等人物,其所以能超越世俗观念、超脱尘凡思绪、达于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于他们能够将精神深植于德性中,使德性成为他们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心灵被赋予了高度的纯洁和宁静,他们能够忘却个人意志和私欲,对世界持有一种平等和包容的态度,从而实现了对宇宙万有的真正理解和认同。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个人的内心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他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其他一切事物之间的联系,这种感觉是直觉性的,是超越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一种经验。当一个人能够感受到这种普遍连接的时候,他就会明白到个体与宇宙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差别,这就是“性无为又无不为”的意义所在。这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生哲学,它要求人们要有勇气去放弃那些束缚我们思想和行为的小我利益,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更接近自然法则,从而获得一种更高级别的心灵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