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新平西方宗教学与中国当代学术发展在自然景观中寻觅心不死道不生欲不灭的哲思
在我们经历的世纪之交和千纪之交,中国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之一,即宗教学的崛起和迅速发展。宗教乃人类精神现象和灵性生活,人们对宗教的认知和研究,亦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应该承认,在宗教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之前,这种宗教认知和研究或是各种宗教本身的一种内在性研究,体现出对其观念、情感、行为、组织、经籍及文化构建和传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剖析,或是相关学科所需的一种边缘性研究,展示着这些学科具有的多元知识背景和必要逻辑关联。而不带信仰前提、不为辅助手段、以客观、科学、公正态度为特色的、具有独立学科意识的宗教学,则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西方宗教学作为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中的一门新兴学科,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势头,从根本上影响到一百多年来的世界宗教研究。
西方宗教学在这一百多年的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研究范围、特定范畴、大量基本方法以及众多流派。其中,“心不死”、“道不生”、“欲不灭”、“道不存”的哲思,如同自然景观中的永恒主题,不断回响并启发着人们对于生命意义与宇宙存在本质的问题探讨。在这样的深邃思考中,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也就是理解万物皆有其根源与终极,而这正是西方宗教学致力于解释的人类精神追求之源泉。
尽管如此,我国现代社会对于西方文明尤其是它丰富而复杂的情感生活,以及深厚而广泛的人文精神交流仍然充满了好奇与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现代翻译事业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通过翻译介绍将西方文化中的精髓引入国内,使得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我们的信仰体系,并借鉴他们建立理论框架时所采用的方法论。此外,由此形成了一批重要成果,为我国现代思想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因此,无论是在历史长河中还是在当代社会,我们都需要不断地寻找那些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心灵触动,让“心不死”、“道不生”、“欲不灭”、“道不存”的哲思成为我们认识世界又加深自身理解的手段。这也许是一条通往真理之路,也许是一场持续进行的心灵旅行,但无疑,对于任何一个试图探索宇宙奥秘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值得珍惜且不可忽视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