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新平西方宗教学与中国当代学术发展中的庄子无为有为探究在自然景观中的映射
在我们跨越世纪和千年时刻,中国学术界的热点之一便是宗教学的兴起与迅猛发展。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现象,其研究历史悠久,但直到19世纪下半叶,西方才形成了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以客观、科学态度为特色的宗教学。在这一百多年的历程中,西方宗教学逐渐构建了自己的研究范围、特定范畴、基本方法和学术流派。
从狭义到广义,再到现代多元化的宗教学,我们可以看到它不断拓展其研究领域。狭义内涵着对宗教现象的描述和理解,而不涉及本质探究;广义则包括对宗教本质意义的探讨,并以开放态度迎接各种议题。此过程中,西方学者提出了诸如“神圣”、“灵魂”等关键概念,并通过不同的方法,如纵向梳理、横向比较以及田野考查等,以此深入探索。
同时,我国也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全面开展了对这些主题的系统研究,从心灵层面来看,我们关注的是人之“宗教性”的体验和情感;从社会层面来看,则是探讨了组织形态中的“群体性”、“社会性”。这样的双重视角使得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建立一个全面的体系奠定了基础。
翻译介绍与独立研究并进,是我国现代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既要学习西方经典著作,又要发掘自身独特视角。因此,对西方经典名著进行翻译出版,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理论资源,也促进了我国学科建设。而通过这种方式,我国能更好地融合东-West文化,将其应用于当代中国的情况下,以期达到创新与突破。
总而言之,在自然景观中庄子的无为有为哲思,与西方宗教学相结合,不仅能够启迪我们对于世界各大 religions 的认识,还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将这些思想应用于当今世界的问题上。这不仅是一个知识上的挑战,更是一次文化交流与思想共鸣的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