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龄将道德经融入自然之中中央美院院长谈无为与有为的哲学在艺术中的应用
几年前,王冬龄在北京举办了一次名为《道象·王冬龄书法艺术》的个人展览,这次展览规模空前,吸引了众多知名人士的关注和赞誉。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以及中国书法家协会等机构的领导者及著名艺术家纷纷出席并发表贺词。在致辞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许江高度评价了王冬龄先生的书法艺术成就,并特别强调了他最新作品中的创新之处。他指出,王冬龄不仅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紧密结合,而且还在书法本体上进行了深入探索,使其成为推动文化价值传播和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
王冬龄的这次个展以“道象”为主题,其作品融合了《易经》、《道德经》等古代经典内容,但他并没有采用传统楷书或隶书风格,而是运用创新的书法手法来表现这些哲学思想。许江院长的讲话可以分为三层含义:一是对王冬龄先生已取得广泛认可的地位,他成为了中国书坛的一面旗帜;二是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了时代精神,并且对古老艺术形式进行了创新性地发展;三是通过这种独特形式,他向传统文化表示了敬意。
《道德经》作为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杰作,是中华文化和哲学精髓之一。选择《道德经》作为展示内容,无疑是一种恰当而高尚的选择,因为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同根生。此外,由于其非主流艺术形式,不少观众对于此类作品感到困惑甚至迷惑,这可能使得这些工作难以被大众理解和接受。如果说当年的老子使用相同方式来宣扬他的思想,那么很可能早已无法继续存在。
那么为什么要采用人们难以识别的手写字体来表达《道德经》的思想?我们再看看其他专家的看点。中央美院院长苏士澍曾这样描述:“他的脚踏数百计的大字,上乘逍遥游、心经、易筋經等东方典籍,在欧亚拉美艺坛圣殿攀援。”这里最核心的是提到了东方典籍与西方艺术相结合,是一种中西合璧的情形。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网友们对此感到困惑,因为早在80年代末期,王冬龄就已经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进行过交流,并且在美国某大学教授过中国書藝,与世界各地不同文明交融无疑是一种自然现象。
最后,有些读者认为这样的尝试“让他自己阅读自己的作品”,或者“重新撰写”,甚至有人觉得这样的文字只不过是“儿童涂鸦”。他们认为这一切都是对《道德经》的误解或滥用。但是否真的走得太远,也是否我们的视野太狭窄,让我们去反思一下吧。当代書藝才刚刚开始探索新领域,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