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故事全真律坛外人不知的秘密之戒法不妄传乃天然道观守护的神奇之谜
1989年,白云观举行了全真派自解放后首次的传戒合影活动,图片由宋士洪道长提供。对于戒者而言,遵守戒律是回归真理的关键,是修行的必修课。天真皇人曾说:“既称道士,即非模范不为;凡言真人,即非规矩不习。”一旦踏入戒坛,便要秉持诚意接受戒律,务求在静默中举止庄严,在动作中恪守仪式,以远离五祖、七真的尘俗生活为目标,从而立下品格,为全真榜样树立典范。
从严格意义上讲,全真派的传戒并不算是一种法事,而是一种教务活动,这体现了严肃的道教纪律和重视教制建设的风貌。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全真派并不是最早实行传戒活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正一道教就已经有了这样的传统,有许多古老的道教经典可以证明这一点。在敦煌文书中,就有一份唐代《十戒经盟文》显示了唐代受十戒经盟文的情形,其中提到雍州栎阳县龙泉乡凉台里女道士王景仙,因为想超升三界,便至三洞法师张泰门下受十大誓愿,要永远供养以成身宝。这份盟文反映出唐代受十大誓愿者的情况。
有人认为佛教对道教传授神秘仪式有所影响,但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原因之一是印度早期佛教学无此记载,其二是中国佛学关于此类记录多见于宋以后,与道教比之晚得多。而全真派则对传授极其慎重,一方丈大律师不会轻易向未选定的人授予这套深奥而重要的禁忌。
《玄都律坛内庭要秘》规定,对于接受这些禁忌的人必须具备以下十个条件:好学胜过他人;近贤智,不生疑惑;聪明善断伪;谨慎行动,不越言语;柔顺少犯错;能超过老师,无骄傲心态;尊敬老师,如获珍宝般珍惜;勤劳奉仕,不辞苦劳;已报答先辈恩情心头燃烧着热情与感激之情,以及日夜请求接受这些禁忌。此外,还有关于方丈大律师选择适当对象给予这套禁忌的心路历程:若心灵没有达到要求,或诚信不足,或缺乏坚定的意志,或五逆罪业或患病,都不能成为他的弟子。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他会将石匣藏在名山福地、海岛龙宫等安全之处,让时间流转自然出现更好的机会。
自太上天帝降旨颁布科仪以来,这便成为了 道家宗谱中的不可变动的一部分。最初时期简单清净,最核心的是禁止私欲和保持清静状态,《老君想尔戒》被认为是正一天师最古老且重要的一部典籍,也是最早的一部正式启示录。
魏晋南北朝时,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等各自制定了一系列“皈依”、“五条命令”、“八条命令”以及其他更多规矩。
到了北宋时代,全 真宗起草并发展出了“传授制度”,追溯源头,可以发现全 真宗本来就是先于其他所有宗系进行口口相承,并依据古旧制度不断完善,使得整个体系更加精密化。此过程旨在确保只有真正合格人才能够接收到神仙境界所需知识与能力,同时也避免信息泄露给外界,因此六耳都不敢谈论这个秘密世界,只是在内部通过口口相傳方式将它保存下来直至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