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三大创始人社会实践的整理者陆修静
陆修静(406~477),南朝宋时期著名道士,早期道教的重要建设者。字元德,吴兴东迁人,是陆凯之后裔。少宗儒学,博通坟籍,旁究象纬。他不仅精研玉书,还好方外游,有遗弃妻子入山修道之举。在其一生中,他为搜求道书寻访仙踪而遍游名山,其声名远播。
在宋文帝刘义隆时期,由于太后王氏信奉黄老思想,对陆修静的道风表示赞赏,便召他入宫讲理说法。然而,由于避免战乱,他不得不南游。在大明五年至庐山,在东南瀑布岩下营造精庐隐居,并继续修行。
当宋明帝刘彧即位并想弘扬道教时,他便被召见于华林园延贤馆。陆先生以鹿巾谒见帝升座,而天子对他的敬意增加了。他躬自问道、咨求宗极,被誉为“标阐玄门,敷释流统”。此后,他在北郊天印山筑崇虚馆居住期间,“大敞法门,深弘典奥”,使得朝野都注意到他,使得“家国太平”。
陆修静最著作者包括孙游岳、李果等人的作品,最有影响力的整顿和改革措施是禁止道官自行署职,以及推行按级晋升制度。他还重视斋醮仪式,并撰写了一系列斋戒仪范之书。此外,他对《灵宝经》进行了整理,并编撰了《灵宝经目》,并创造了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体系,为后来的“道藏”所沿用。
他的著作甚丰,其中有关斋戒仪范的尤多,但许多作品已佚失,只有一些散见于其他文献中,如《无上黄箓大斋成立仪》、《通志·诸子类·道家略》等。此外,《辩正论》和《破邪论》中也提及他的一些著作。但尽管如此,这位重要的人物仍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不仅是在组织形式上,也在文化传承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