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首页 > 道家人物 > 略论佛教对道教心性论的思想影响

略论佛教对道教心性论的思想影响

佛、道两家的冲突与融合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一大现象。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内地后,又形成了中国佛教。道家,广义地说,包括了先秦道家、魏晋玄学和道教互有区别的不同成份。从佛、道两家互动的历史来看,首先是先秦道家和魏晋玄学影响了中国佛教的思想,随后是佛教影响了道教的思想。从佛、道两家互动的势态来看,中国佛教接受了先秦道家和魏晋玄学的思想影响,而先秦道家当然不可能受到佛教的思想影响,就魏晋玄学来说,也几乎没有受到佛教的思想影响;道教对于佛教的思想影响较小,而佛教对道教的思想影响则是全面和深刻的,几乎左右了后来道教的理论建设和思想发展轨迹。

道教初创时的主要教义是,通过养生和炼性两方面的,以达到与;道;相合,长生不死,成为神仙,由此神与形、性与命、灵与肉的关系,以及如何成就神仙的问题,也就成为道教理论的根本问题。道教的宗教实践经验表明,人的肉体生命是有限的,长生不死是不可能的。这一人生理想终极目标的失落,对于道教可谓是宗教生命攸关的头等大事,这就迫使一些道教学者逐渐调整、修改对人的生死的看法,逐渐在坚持性命双修的前提下,把修持重点移到炼性上来,追求心性完善,以实现精神超越。这也就是说,心性理论,心灵哲学越来越成为道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在道教思想的演变进程中,佛教思想尤其是禅宗的心性思想起了重要的刺激、促进、启示、借鉴作用。究竟佛教尤其是禅宗对道教心性论发生了哪些思想影响?本文试图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轮回果报与形亡性存

佛教对道教发生影响最早的是轮回果报观念。佛教从自身的基本理论缘起论出发,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众生依其善恶行为所得之报应,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生死轮回,或超越生死轮回而进入涅槃境界。由于因果报应是上推前生下伸来世,在理论上似乎更为;精致;,在实践上,又无从检验,也就为道教所接纳。道教学者修改了长生不死的说法,提出人的形体都不可避免地要死亡,长生不死的当是人的神性、精神。这种说法为道教日后转向重视心性修养埋下了重大的理论契机。不仅如此,道教还发展了原有的一套鬼神世界系统,如《云芨七签middot;天地部》模仿佛教说,上有三十六天,包括圣境、梵天、无色界、色界、欲界;下有地狱,地狱有十殿阎罗王。同时又突出了宗教伦理道德实践,并兴起斋戒义理和仪范的建设。仿照佛教法事使斋醮规戒更加规范化。这些变化都使道教在日后更加走向民间,深入千家万户。

道教本有一种承负说,认为人们生前所作的善事或恶事,会使本人得到不同的报应,也会影响子孙后代的福殃,但并没有灵魂转生和作恶受罚下地狱之说。东晋以来,一些道教书吸取了佛教的六道轮回和来生受报的思想。例如,约成书于东晋中后期的《太上洞渊神咒经》卷三上就说:;恶人死者入三途恶道,道士死者生天上、人间。hellip;hellip;如此人等后有重罪,罪入赤连地狱水火之中,三千亿劫无有出期。;①《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说:;恶恶相缘,善善相因,是曰命根。;②又说,学道人如果堕情欲,随流俗,就将;身没名灭,轮转死道。;③北魏嵩山道士 说:;如道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即抱本归虚,与释氏归空一理无差别也。hellip;hellip;且如佛云真空,hellip;hellip;道曰自然,皆抱本还元,与太虚同体也。;(11)把;自然;与;真空;,修道与;归空;等同起来,从而使道教的境界趋与佛家追求主体心灵空寂境界会通、一致起来。清代道士李西月也说:;炼丹至于空,已尽善矣。;(12)把炼丹至于空寂视为尽善境界。

由于佛教万法皆空思想的影响,道教学者还阐发了;无滞;、;无心;的观念。唐初著名道士成玄英说:;玄者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hellip;hellip;深远之玄,理归无滞。既不滞有,亦不滞无,二俱不滞,故谓之玄也。;(13)这是吸取大乘空宗的中道观,运用非有非无的思维模式来解说;玄;义,以强调;不滞;、;无滞;,也就是主张无任何执着,既不执着有,也不执着无。唐初著名道士王玄览(公元626-697年)说:;勿举心向有,勿举心向无,勿举心向有无,勿举心向无有。;(14)要求彻底排除内心深处的一切滞留、执着。后来又有一些道教学者阐发;无心;的主张,如明初全真道士何道全说:;若情忘念灭便是生门,意乱心狂便是死路。其心不与万法为侣,一性孤明,湛然独照,此乃出身之处。;(15)也同样是要保持心性湛然不杂,不执着于万物。何道全对于;无心;,还有更为生动的说明:;师至静室,有僧聪都参师,问曰:;假如有一女子迎面而来,看为女子,看为男子乎?rsquo;hellip;hellip;师曰:;见如不见,焉知男女?心若无心,焉有罪福?大道不分男女,你别辨做甚?rsquo;;(16);无心;就是不作任何分辨,如见人就不作性别区分,见如不见。这也就是所谓从大道观之,一切事物都是无差别的。清代道士娄近恒(公元1689-1776年)说:;夫鉴觉之功不至于者,心有所照也。欲泯照而觉圆,须无心而应运,故曰天地同归,物我一如。hellip;hellip;是以世尊覩明星而起悟,太上跨青牛而观化,hellip;hellip;皆灼知万物之备于我,而未尝有心于万物也。无心于物,故心心皆佛;无心于道,故处处是道。心心皆佛,无一念非佛心,处处是道,无一处非道体。;这是说,能否做到;无心;是觉悟是否的关键,而;无心;就是;灼知万物之备于我;,而又;未尝有心于万物;,这里所说的;无心;就是融合了道家、玄学和佛教相关思想的结果。

三、心生万法与心为道体

印度佛教唯心一系宣扬;三界唯心;、;万法唯心;、;唯心所变;,强调主体精神在把握世界、实现人生解脱理想上的决定作用。中国法相唯识宗也集中阐扬这一理论,天台、华严和禅诸宗也都接受了这一理论,唯心说与;一切皆空;说一样也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理论基石。

道教认为,宇宙一切事物都是;道;的演化,;道;是永恒存在的;坚持修道mdash;mdash;积累功德和形体,就可安神固体,与;道;合一,长生久视。道教原本并没有宇宙一切事物生于;心;,灭于;心;之说,也没有以;明心见性;为修持根本法门之说。但是,从宗教内部的思想结构来看,离开对主体;心;现状的认识与转化,是很难建构起超越现实人生的思想体系

标签:

猜你喜欢

道教创始人有几个 神通广大探讨道...
在浩瀚的中国古代宗教体系中,道教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喜爱。其中,关于“道教最高的神仙是谁”这一问题,在众多信徒心目中往往伴随着对仙境...
道家传承人 春秋末期战国策...
一、天下大势 在那古老而又充满变迁的时代,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从公元前475年到221年,七个强大的国家——齐、楚、燕、韩、赵、魏和秦争霸...
道教发展的三个阶段代表人物 道教四大真人指...
在中国古代,道教作为一种深厚的文化和哲学体系,其影响力远超出宗教界限。道教四大真人是指四位具有极高修为的道士,他们分别是老子、张道陵、关羽和黄庭居士。这些...
道家创始人代表作及主要思想 道家文化代表人...
道家代表人物及作品 老子的智慧:《道德经》的哲学内涵 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被后人尊称为“道教之祖”。他的代表作《道德经》不仅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