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道
太平道是我国出现得最早的民间宗教之一,与五斗米道相比,太平道的出现,更具时代特征,它是东汉末年社会苦难的直接产物。
东汉末年,黑暗,经济凋敝。朝廷内,宦官与外戚尔虞我诈,轮番乱政;地方上,豪强地主与割据军阀为非作歹,鱼肉乡民。又逢连年灾荒,人祸加天灾,以致出现“死相枕藉”、“民相食”的人间惨剧。其中,黄河南北,灾难尤重,“豫州饥民死者四五”,“冀州尤甚”。社会苦难是宗教孳生的温床。正是在这种广大民众痛苦万状、已无生路的时势下,冀州巨鹿(今河北省平乡)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
灵帝建宁(168-171年)时期,张角得于吉等人所传《太平经》,从中受到启发,遂以创教救世为己任。他创立的太平道,以黄天为至上神,认为黄神开天辟地,创造出人类。又信奉黄帝和老子,认为黄帝时的天下是太平世界,是人类最美好的事情。在这个太平世界里,既无剥削压迫,也无饥寒病灾,更无偷盗,人人自由幸福。在此基础上,张角提出了“致太平”的理想。
熹平(172-177年)初年,张角开始在冀州传道。他自称“大贤良师”,手持九节杖——传达黄神旨意的教杖,深入民间,用跪拜首过,符水咒语为民治病,“病者颇愈,百姓向之”。冀州传道,大获成功,于是他便派遣8位到各地传道。“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接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
为了便于统领,张角于光和(178-183年)中期,根据黄神分天下为三十六方的宗教神话,也把数十万徒众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渠帅统领。他又根据汉代流行的天、地、人三正(或三统)观念,与其弟张宝和张梁,分别称“天公将军”、“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建立起一套上下有序的宗教组织系统。
张角创立太平道的目标十分明确,即借用宗教旗帜,争取民心,组织群众,推翻的东汉王朝。因此,当太平道发展壮大后,为“致太平”理想而率众起义只是时机问题了。
中平元年(184年),张角认为起义时机已到。为此,他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一带有谶语色彩的口号。“苍天”意指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黄天”意指农民理想的太平世界,“岁在甲子”是起义的信号与时间,“天下大吉”则为起义后的美好境地。这一口号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道出了民众的心声,各地道徒无不景从。在起义计划泄漏的情况下,张角只得提前起义。于是,“八州并发,焰炎绛天”。起义者“皆著黄巾为标帜,时人谓黄巾”,“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风暴,很快席卷全国,震撼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黄巾军经过10个月的战斗,终因缺乏经验而失败。但是,东汉王朝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代之而起的是靠黄巾起家的各路军阀,他们割据一方,争战不已,历史进入了三国鼎立时代。可以说太平道在与东汉王朝的斗争中同归于尽。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原文载于中国民族宗教网)
(责任编辑:张恒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