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道德经最讲求用弱这句话为你揭开它背后的秘密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德经》第四十章
一、回归与熵增才是事物发展的本源
先来讲一下“反者道之动”。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发展规律的源动力是回归、复原,或者运动到它的对立面,甚至消失,这两种情况都叫“反”。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那么多以前的豪门显贵,渐渐就衰落了。比如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当初靠走西口开始兴盛起来,到了乔致庸当家发展到鼎盛,接着,到了乔映霞时期开始走向衰落,到“七七事变”时期全家外逃,彻底走向没落。
从无到有,进而发展至鼎盛,最后又从巅峰慢慢回到原点。我们中华5000年的历史,同样是在盛衰之间来回反复,甚至推至全世界,依然如此,今天古希腊比较繁荣,明天古罗马又很强;至近代,英国第一次称霸世界,接下来德国又起来,再后来美、苏争霸……
对此,人类的进步力量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往的力量,这股力量使得人类取得辉煌成就,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直到一个高点;另外还有一股力量,就是自然对于人类文明的破坏力,来自事物的自然变质,腐朽,还有恶意势力的破坏等等,这些力量构成了反,使我们的文明从原来的高点逐渐回归到原始社会的最低点。
二、关于“弱”的两点思考
1、弱的本质是可控可用
我们再来看一下“弱者道之用”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道的作用就是使它变弱。不知道你观察过宝宝玩积木没有,无论他们堆多高,要帮他拆了重建,这样才能一直玩。你无法想象宝宝把积木堆得比房子还高,因为这意味着你要拆房子才能让他实现在屋子里堆得那么高。我们不能让他堆到天上去,却可以将积木收走,让他没得玩,你什么时候高兴了,可以再拿给他玩。在这里,让孩子在0----1.5米的高度内随意玩,就是不打破规则,就能为我们所用,比如,木材的质量小于水(而且这种性质十分稳定),就会在水上漂浮,所以我们可以安心用来造船。这就是弱者道之用最基本的含意了。
你可能会有疑问,谁说不可以打破1.5米的上限?当然可以,不过这样就会出现一个后果,拆房子。拆房子也就意味着打破。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凡是今天存在的事物,我们人类能够存在几百万年,中国历史能够绵延不绝,一定是维持了一个正态分布的发展曲线,即在某个特定阈值内变化,而非幂律分布。否则,今天我们就不会看到他们了。比如古代巴比伦、古埃及的灭亡,则是不幸遇到偶然的幂律分布。
2、弱的3个优势
①弱小的优势,减小威胁目标,减小能量消耗,将对手耗死
老子在道德经里通篇在讲的最核心主张之一就是:柔弱胜刚强。那么,一个强壮的将军真会败给柔弱的书生吗?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来探讨一下《道德经》的创作意途。即这本著作原本就是为古代帝王治国而创立的学说。如此,要治国一定得有国可治吧!这样看来,那它的假设也一定是基于这个前提的。
那如果我就是想知道老子说的柔弱胜刚强具体的事例呢?根据上面那个将军和书生的问题,来看下面这个例子:有两个军事强国,战备总额都是100万亿,A国每年国内消耗10万亿,B国每年国内消耗30万亿,那么,哪个国家的更强?单从军备竞赛这一维度来考虑的话,前4年,应该都是B国厉害。但是到了第5年以后,B国将耗光军备财富,逐渐走向没落,武器得不到更新、维护,战士也缺少必须的军用物资,甚至出现防御瘫痪的严重后果。
虽然有的国家很强大,却不具备小国的灵活机动与易于管理。因此,弱小的往往具有耗能低,生命力顽强等特征,成为少数的幸存者。
②大国的难以维持,机器越复杂,越易于被破坏从而变弱
再看这段“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举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大意是:想要让嘴巴合上,就让它张开,张开的久了感到酸痛难忍,自然会合上;想要它变弱,就先让它变强;想要废掉某个政策或是政敌,就先将他举得高高的,摆在明显的位置,让大家都看到他的缺点;想要夺取它,就先给予它。这些,都是微而不大,隐而不显的现象。
比如欧美发生的次贷危机,就是将欲弱之,必故强之生动写照。本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生活应该是比较优越的,但他们不消停,“借”了全世界太多的钱,都花光了,结果还不上,他们很多大的公司和企业就只能倒闭、破产了,众多的工人也失业了。尤其是美国,倚仗自己是世界老大,肆无忌惮全世界到处管闲事,哪儿哪儿动不动就搞个军事基地,哪儿哪儿动不动就来个军事干预。结果,摊子铺大了,自己给自己上个套儿,终于受不了了,这不现在特朗普一上任,国内外麻烦不断。继续照此执迷不悟下去,我看他们的麻烦会越来越多!
可能会有人问了,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而不是一直强盛下去呢?这有3个层次的原因:
a、开水会很快散热,熵增一样也是一切文明无法避免的规律
那些豪门世家也好,强盛王朝也罢,本身并不容易保持,因为“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例如从唐玄宗盛唐时期开始,以后一代一代的帝王都是盛世,那就意味着,农业、科技、军事、人口等指标必须一直往上涨,GDP过一二十年就翻一番,否则必将到过去的常态之中。然而,我们肯定都知道唐朝甚至是现在,我们都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让农业生产一二十年翻一番,包括人口、科技等更是如此,所以,我们可以断定即使没有安史之乱,唐朝一样会向弱的方向回归。
简单来说,国家越大,所要花费的维护成本就会越高。维护成本是只会不断增加,而用来维护的人力、物力却未必时刻都跟得上,一旦出现失误,这个国家就会不堪重负。看汉、唐二朝是我国最强大辉煌的两个时期,而在他们灭亡后,我国无一例外进入前所未有的黑暗期。不是因为别的,而是汉唐的块头太大了,它将中国大地的能量消耗殆尽,最后还砸出两个大大的深坑。
b、我们的文明架构像复杂拼图,拼合成功很难,但弄乱它太容易
我们人类的文明就像复杂的拼图游戏,想要拼合成功很难,需要耗费大量的心血、精力。貌似强大的文明,只需要一点点的意外,就可能使整个“拼图”成为散乱的垃圾。意外可能来自天灾、内乱、外侵等因素。
特别应该了解的是,自从朝代建立与更替开始,人们渐渐明白他们的“美”,都会觊觎这些“美”的事物,这种参与改造文明或者改变历史轨迹的想法,世代相传,因此,破坏的可能一直都在,朝代的盛世是这种打击的首要目标。
③示弱还可以获得沟通的顺畅
基于人类天性是以自我为中心,而示弱正中人们的下怀,所以,善于运用示弱与倾听还可以助力人与人的沟通:
当先生下班晚回家,作为太太有两种做法:
a、直接指责
:你怎么回来这么晚,说,到底干什么去了?
b、婉转引导:
做好饭菜等着先生回来,先生回来问太太为什么不先吃,太太回答:“我不饿!”想想,先生心里是不是感到很温暖,很愧疚。我相信这位先生以后肯定不会无故晚回家了。
还有:
如果上中学的女儿晚上回家很晚,作为父母,你会怎么做?一般人恐怕都是上来质问:“上哪去了,怎么回来这么晚?”你猜女儿会怎么回应。她肯定很害怕,更不会好好回答你的问话,甚至随便编个瞎话蒙混过关。
我们看这对夫妻是怎么做,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参考。女儿晚回家,父母两个人都睡不着觉(这谁也睡不着),在家里等着。听到敲门声,老两口故意上睡觉,等女儿敲了几下门,爸爸下床去开门。
等女儿进来,爸爸什么都没有说,只是用惺忪的眼睛抬头看了看挂钟,回屋睡觉去了。丢下一脸茫然的女儿站在那发呆。
第二天,
女儿感到愧疚
,主动找到父亲,并说明了晚归的原因。父亲听了,说:“嗯,你说的爸爸很难免理解。其实,我到是没有什么。只是你妈妈为你担心的要死,整晚整晚睡不好觉,你有什么给她说好了。
”女儿又找到妈妈,妈妈说:“我这里到是没什么,只是你晚上不回来,爸担心的受不了。
”爸爸、妈妈都用温情(弱化女儿的逆反心理)默默感化,女儿在爸爸和妈妈那里既受到了深深的爱,内心深处又受到应有的自责。女儿的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下次一定不能再晚回家了。这才是较好的子女教育!
这对父母就是很懂得“用弱”:
a、避开激烈争辩的可能(给女儿适当的台阶),让女儿冷却内心冲动;
b、冷静的女儿内心良知涌现,主动坦白;
c、表示理解,并且用示弱的方式向女儿传递二老对她的关爱(相互故意说,自己这边无所谓,关键是/妈如何),同时避免陷入以爱为砝码的感情绑架陷阱(比如:我这么爱你,关心你,你对得起我吗?这种做法特别容易引发情绪对抗);
d、深刻感到自己犯了错,为了不让爸妈伤心,一定要把这个坏习惯改掉。
当然,《道德经》博大精深,汉唐君只是略通一些皮毛,还望大家多多指教。
各位,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加我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