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艰难若能恬淡自然就能幸福完满道德经23下
文/经典解说
01
第06期 栏目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下
主持人:立足经典,品百味人间,你会收获人间四月天。欢迎来到经典解说。我是你们的好朋友,
二井
。
经典解说君
:我是你们的好朋友,经典解说。
主持人:今天我们和大家分享的是老子道德经之23章下半段内容。大家请看原典。
(原典)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经典解说
君
:上一期讲到了希言自然以及其中包含的意境,在人身上体现就是恬静自然的心态。这一期我们讲同道乃久。意思就是,遵循道来行事,也就是道家常说的天人合一。
主持人:好的。请经典解说为大家详细说说。
02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经典解说
君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意思是积极修道的人,才能与大道合为一体;勤于修身养德的人,就能与德行合为一体;失道、失德的人,就要承担失道、失德的后果。这里主要讲人与道、德的关系,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因为只有你主动去按照道和德去行事,才能受益无穷,如若不然,则会有遗憾、缺失。
主持人:为什么这么说,能详细讲讲吗?
经典解说
君
:道用无形无为的方式,接济、孕育万物,所以修道的人,就应该象道一样,以“无为自然”为法则,以“不言为教”为行事准则,这样才能与道合同,才能长久存身。什么是德?俗话说,有失才有得,得就是德。只有身外之物少了,思想负担少了,才能有所得,得的是什么呢?得的是淡泊宁静的心态,宠辱不惊,如此才能与德合为一体。反之,身外之物多了,思想负担多了,反而没有了恬静自然的心态
。身心就开始缺失。
主持人:能举例子讲讲吗?
经典解说
君
:比如,清末,曾国藩率领湘军与太平军的作战,却屡战屡败。但是,他给皇帝的报告被有意改写成“屡败屡战”。皇帝看到后,被他不屈的斗志所打动,不再追究战败之责,仍委以重任。“屡战屡败”让人感觉很消极、
颓废
,而“屡败屡战”则让人感觉很淡定、
积极
。这是完全不同的心态,后者展现的是恬静淡然的心态
。只有这种心态,才能承受一次次的失败后,仍然拥有一颗坚持不懈的心,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主持人:没错。若没有恬静淡定之心,遭遇挫折时,不是消极对待,就是因为紧张不安而乱了分寸,甚至会选择逃避放弃,这样就是先天失败!中国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刘邦几乎是每战必败,但是垓下一战,却击败了不可一世的项羽而建立了汉朝。如果历经几次失败过后,就不敢进取,不敢再与对手交战,何谈成功?
03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
经典解说
君
:非常对。接下来讲下一段,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
意思是与大道融为一体的人,大道也会愿意帮助他;与德行融为一体的人,德行也会愿意帮助他;放弃道和德的人,道和德也会选择放弃他。正如《周易-系辞》所云: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只有自己不放弃自己,保持淡定从容,上天才能成全你。这段主要讲道和德对人的反馈或者说交互作用。从反面说明主动修道修德的重要性
。
主持人:能说说一些简单的例子吗?
经典解说
君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就是,品类相似相同的东西或人会自然聚集在一起。比如,猴子会和猴子相互聚集形成自己的部落集群。人也不例外,不管好坏,只有兴趣相投,人生观,价值观相似相同之人,才能更长久地走在一起。也不管人与人,还是男人和女人都是这样。比起异性相吸,我更相信同性相吸。因为同性就是同心,同心即同德,同德即同道,同道乃久。只有同道中人,才会本能而自然地接受彼此,没有任何违和感,反而心生欢喜,相处也会更加长久。人和道、和德也是这种关系!
04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主持人:讲讲最后一句。
经典解说
君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意思是诚信不足的人,就会有人不信任他。这句话,也在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中出现过。这里强调了,不管是修道修德、修身治国,都应该保持一颗至诚至信的心!节目最后,我想说,面对人生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或懦弱而哭泣,或浮躁而抱怨,或聪明而藐视,或勇敢去征服。我们应当戒骄戒躁,保持一颗恬静自然的心
,
我们就已经幸福完满了
。
主持人:谢谢经典解说。本期的节目就到这了。感谢观众朋友,如果有什么想说的或想问的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多多点赞。让我们一起沟通,交流成长,一起品读经典。我是你们的好朋友二井,明天再见!
经典解说君: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