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莫阿依凉山彝族社会中的毕摩小学56个民族图片介绍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这里,居住着一百六十一万彝族人民,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他们信仰的宗教职业者被称为毕摩,是以念诵的形式调解人与神鬼、人与祖先的关系。
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神职阶层,毕摩群体在长期的宗教职业活动中形成了自身的特征。一是拥有与其神职活动密切相关的特殊信仰,这些信仰以对毕摩神、神以及法具经书的魂灵崇信为主要内容,为全体毕摩成员所恪守,是毕摩们从事神职活动的心理支柱。
二是有了一套约定俗成的特殊宗教制度,这些制度涉及到毕摩传承、出师、退业、游毕等习俗惯制,以及有关仪式仪轨的一套制度保障。三是有共同遵守的宗教职业道德,这些道德法规调节和规范了毕摩与神灵、人们之间以及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维护毕摩职业上的声誉和尊严。
四是具有建立在业缘基础上的身份认同感。这是一种自我意识,也是团结内聚的心理力量和情感纽带。在凉山彷徨,即便面临改革开放后汉族文化的大潮涌入,也没有完全抹杀掉彝族人的传统文化,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合进来,使得彝族人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新的发展。
随着环境宽松经济搞活民族传统文化走向复兴,一度被抑制和削弱的地位也逐渐得以恢复。目前,在美姑县,只要统计(美姑县个别研究中心),全县共有6850名男性进行这种仪式工作占总人口4%且占男性的8%,各种大大小小仪式200余种,经书115千卷。此外,“魂兮归来”的招魂之声“马度毕”安灵仪式“尼木撮毕”送灵仪式等多种形式都可以见到。
由于存在明显变化,我们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特殊职业者及其角色。在实践中,笔者于1986年至1996年期间多次跟随当地居民参与祭祀活动,对彝文经书进行翻译,并就此问题进行田野调查。本文旨在分析并探讨凉山彷徨地区内迈步开展回升过程中的遗留问题,同时阐述如何有效利用现代手段促进该地区古老但独特且值得保护的人类智慧资料系统化整合,以增强其可持续性并将其纳入未来教育计划中,为下一代提供更广泛、高质量的人类知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