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毡子文化节追忆古代的少年与大自然的和谐
在遥远的草原上,游牧民族以毡子为生,以擀毡技艺传承着千年的历史。2012年9月15日,阿拉善地区举办了首届毡子文化节,这个节日不仅展示了蒙古族擀毡的技艺,也让世人见证了这项古老工艺的复兴。首次举办此类活动的是额旗东风镇的额肯查干嘎查牧民照日格图,他组织并承办了这个文化盛会,从而确保这一传统得以流传和发展。
对于这些游牧民族来说,毡子是他们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擀毡则是一种悠久且独特的手工艺术。这一技艺不仅体现了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故事。在当代社会快速发展中,这些原始的制造手法似乎已被现代化所取代,但它们仍然在一些忠实守护者手中延续着。
例如,在额济纳旗土尔扈特人的手里,他们依旧使用绵羊秋毛来制作他们的毡子。整个过程从抽打羊毛到铺好骆驼皮,再到喷水、撒豆面,每一步都要求精准细致。而照日格图讲述说:“拉毡也叫抻毡子。在过去,我们用马或骆驼拉,要有节奏地拉60圈以上,然后泼水,使其迅速成形;之后反向拉动同样次数,一块毛毯就完成。”
制作一个完整的 毡子的过程分为13道工序:弹毛、铺毛、喷水、喷油、撒豆面、卷裹、捆扎连缪洗净整形晾晒等,每一步都不能省略。此外,在工作之余,他们还唱着擀毯曲,让劳作变成一种乐趣。
正如照日格图所说,“劳动就是歌曲”。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人们通过简单的手工具器,用心去创造出既实用又美观的事物。这不仅是对技术的一个赞颂,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一种庆祝,是对自然恩赐与人类智慧结合后的最完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