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则无所不为无欲则刚宋明理学的纳道入儒与儒学新发展之谜
在唐代中叶以后,由于社会动荡,佛、道两家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日益增长,并且在形而上的哲理思辨方面,对儒家经典的神圣性与先贤解经的权威性形成了挑战。面对这一情况,宋明时代的儒者不得不放弃传统的经学研究,而是采取直探本义的研究方法,从其他学派中汲取思想营养,以此来重振儒学。正是由于它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吸收道家、道教以及佛教思想,从而充实和发展了自己,这使得宋明理学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高峰。
宋明理学从道家、道教中吸收的事物远比从佛教中多。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文化渊源相近,都产生于春秋时期,而且由于共同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其次,佛教拥有广泛的人众基础和强大的宗教经济力量,与之相比,儒家和道家的弱势让它们更加倾向于唇亡齿寒般的情感共鸣;再次,作为即世性的两个体系,与其不同的是儒家完全注重现世,而道家的出世与入世观念更接近人伦责任与义务;最后,由于北宋及南宋受外族侵扰,大多数士子都有捍卫汉文化意识,因此他们倾向于尊崇《春秋》学习的大一统原则,以及尊王攘夷的一贯宗旨。
在这些背景下,一些重要人物如范仲淹等,他们都更加注重研究以中国化最彻底的禅宗,对其他部分的佛教学说涉及较少。在批判佛、道时,对佛教学说进行了尖锐批判,而对于 道家的批判却较为缓和,有时候甚至赞赏。在对待二者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既竞争又融合的情况发生。
真正奠定宋明理学方向的是范仲淹,他通过吸收 道家的思想提出了“明体达用之 学”,并将此作为自己的指导原则。随着时间推移,如李觏欧阳修等人的深入思考,他们进一步丰富了这一领域。而到了王安石周敦颐张载三苏、二程邵雍这样的大家,他们各自开创了一种新的系统,但也存在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如三苏蜀派虽然兼采诸子百科,但未能真正融合到 儒 家体系内,加上文学成就远超过哲学,使得后世评价并不高。此外邵雍基于 道 家 的天人合一论建立了一套象数易学体系,但由于过分依赖 道 教色彩,不被后人所接受。
张载被认为是 理 学奠基之一,他以 《易》 为本,以 《中庸》 为体,以 孔孟 为法。他对“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的概念直接来源于老子的“朴散则为器”、“庄子的“气化生死”观。他提出的至静无感,为性即天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他的人性可变论也是受到了 道 教 的影响。
程颐 程颢 是另一个重要人物,他们分别以 理 为本构建了一套独立的人类世界观,其中程序化的地位因其同时代稍早一些相关著作而受到影响。但他们对 人 性 论也有深刻洞察力,比如 “心斋” 和 “坐忘”,这同样来自庄子。他们坚持顺应自然规律,不断追求完美,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情境下的智慧表现形式,它反映出一种超越个人利益或情绪反应去寻求真实自由精神状态,让我们回想起古代文人的那份超然物外的心境,也让我怀疑是否这种生活方式真的能够带给我们更多幸福感?
朱熹 在他的作品里表现出了极高水平地处理各种问题,从事实层面到抽象层面的讨论。他不仅了解并使用大量文献资料,还包括许多非传统资料,比如孙思谦书籍中的信息。而他的确切立场是在不断地试图将这个世界看作是一个整体,将人类行为置放在宇宙秩序框架内考量,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似乎处处寻找着某种平衡点或者称呼它平衡点,即尽可能减少冲突但保持个体自由,这是一种很独特的问题解决策略,没有什么具体答案只有一系列考虑要如何才能达到目标(实现平衡)。
朱熹 在他的写作里面展现出来的一个关键特质就是他如何把所有事情联系起来,把一切归结到一个基本原则——这是他想要表达的一个核心信念,那就是宇宙总是按照一定模式运行,并且每件事情都是有原因的事情所以我们的行为应该遵循这个模式去做。如果你知道该怎么做的话,你会发现你的选择变得清晰很多,因为你会明白哪些选择符合整个宇宙结构,那些是不符合那个结构。你只是需要找到那个匹配,然后行动就会跟随自然流动一样简单,就像河水汇聚成海洋一样自然流淌进正确的地方,这样的生活方式简直太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