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旧论静如止水论中国传统宗教及学术之演变与人物情境
我读过老子,深受其影响。他是否为唯理主义者,这个问题颇有争议。老子的思想简洁明了,但理解他并非易事。《老子》只有一万多字,却被注解成数百万言。真正在乎他的观点的人并不多。
老子认为宇宙的本质是信息,这在现代看来是一个非常先进的概念。但这正如他书中所说:“幽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里的“信”,实际上就是今天所说的信息。这与庄子的“天籁”(乐)不谋而合。
老子的道,是指天道,是一种周期性的规律。他认为自然和社会中都存在着这种周期性秩序。这一周期性的核心原则,就是从正态转化到相反状态——“反者,道之动。”
许多《中国哲学史》的书籍将中国哲学描述为具有素朴自然的唯物主义传统,比如阴阳五行哲学。但这些说法往往牵强附会,不太准确。中国传统哲学不适合用西方的二元性分类框架来概括,它更接近于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泛生命哲学。
中国人心目中的宇宙是一种有机体,有生命力,而古典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则是基于对这个世界本质的一种认识。在本体论上,中国古代哲学是理性主义的,同时也包含伦理主义和个人格德主张。而阴阳五行理论与希腊唯物主义截然不同。
关于我对中国思想史进程的看法,我认为它起源于天文和人文两大因素。在夏商以前,以太阳崇拜为主,在周代转变为北斗崇拜。而在人文方面,则包括了慎终追远的政典文化(尚书)和敬祖尚亲的人伦文化(三礼)。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纷争,最终汉武帝罢黜黄老道法及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成为官方教义。此后魏晋玄学兴起,以虚无为本体,并重视尘世享乐,其实是一种存在主义;隋唐时期宫廷崇佛、士人尊儒、民间尚道教形成了佛、道、儒三足鼎立;宋明时期新儒学兴起,以“名教”为核心,即三纲五常;晚明至清末士人们倡导经世致用的实用知识,对经书进行考据语言训诂研究,从而复古新汉学习史,这便是我理解两千年来中国宗教及学术演变的大致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