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道教文化探秘揭秘摆塔背后的智慧与信仰
福州的“摆塔文化”:道教与中秋的交融
在福州,这座城市以其独特的“摆塔文化”而著名。这一习俗据说起源于明嘉靖年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庆祝而将家中的贵重物品摆放在门口。随着时间的流逝,“摆塔”这一活动在清代也变得非常流行。在那时期,人们会制作精美的泥塑、宝塔模型,并在中秋夜点亮灯笼,让它们层层照灼。
今天,在福州裴仙宫,每当中秋佳节到来,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就会组织一场传统的摆塔民俗活动。他们会搭建几张桌子,用毯子或被单铺好,然后开始展示各种孩子们喜爱的小玩具,如泥娃娃、瓷塑小人物和动物,以及精巧的小椅子、小桌子和木制刀枪矛戟。
这些小玩具按照一定规则排列,以古老的大型铁皮或木板制成的人形作为中心,再围绕着放置其他饰品,如弥勒佛、八仙和天女散花。每个饰品都有其位置,小且高的放在后面,大且低的一边前面,这样看起来既协调又生动。此外,还有一碟或一对“禾秧盆景”,象征五谷丰登,是这次展览不可少的一部分。
过去,“摆塔”象征的是多福多旺,现在除了纪念戚家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之外,它还寓含着步步高升的情感。而在疫情期间,裴仙宫还专门向医护人员致敬,将“医护天使们”的形象加入到了展览之中。这不仅是对旧俗的一种现代理解,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交流互鉴的一个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