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沪大变革时代社会呼唤纯正的道家信仰与注解
在黑暗的隧道中燃起烛火,即便微光摇曳,总有一些黑暗被置换成了光明。他说,那烛光的来源,只能是信仰的对象;那烛光的指向,是希望的尽头;而那烛光的效果,就已经是在激发爱心了。2015年伊始,上海发生踩踏事件,国人皆悲恸,此一事故,亦如巨大的隐喻,汹涌人潮,彼此不能互为支撑,该转向何处获取庇护?我们向死而生的世界里,随时会出现更为强大的东西,把我们所拥有的剥夺殆尽。
若身处转型社会,不确定因素更是随时显现自身:信念与规则、房屋与道路,都会坍塌崩溃。土耳其诗人塔朗吉在诗中留下过扎实的祝福:“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人如此软弱渺小,都曾在某些时刻寻求安全感。桥坚固、隧道光明,就不只是藏在诗句里的祝福,而是涉及到人之安身立命的根基。
《秉烛隧中》是何光沪2003年至今重要文章的首次结集,其中既有对宗教学原理及宗教哲学的大量探究,也有对中西历史、文化及社会问题深入观照与探讨。作为结束后中国第一批宗教学者,他堪称三十多年来中国宗教学发展推动者和见证人,其学术论著结合了现实关怀与超越精神,在其笔下,对于人的本质、社会结构和制度安排有非常清晰且深刻的情感表达。在逻辑延展与分析思辨过程中,他赋予知识、审美、理智与灵性各自位置,让人们从个体层面思考如何维持自己的精神生活,同时也从宏观角度考虑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人类世界。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由于历史沿袭、制度缺陷以及教育缺席,加上长时间片面偏重经济和物质发展,一种对于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以及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忽视导致信仰荒芜。在这种背景下,当代中国已进入过度世俗化阶段,无论是在个人层面还是公共领域,没有形成足够强烈的情感共鸣,以致于许多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如道德滑坡等成为时代病症。
为了克服这些困境,他主张建立基于人类共同价值观和高尚情操的一套新型政治体系,以及一种能够促进个人内在成长同时又服务于整体利益的大众传媒文化环境。此外,还需要通过教育系统普及科学知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够独立地判断信息,并培养出具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人才。这将是一个艰难而漫长但必要的话程,因为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找到内心真正稳定的灯塔——无私无畏的心灵追求——才能真正走出迷雾,这样的灯塔才能引领我们穿越最复杂最危险的地形,最终抵达希望之地。
他认为,每个人的责任包括直接决定他们尊严状态的事业安排,以及通过选择影响他们周围世界的情况。而这个世界,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铸造灵魂的地方,因此,我们必须承担起塑造这一空间中的氛围任务。这意味着要不断反思并改善我们的行为模式,以确保我们的生活方式符合最高品质标准,并且使得每个人的存在都是值得尊敬并受到保护的一生。
关于他的研究经历,他提到了自己曾经因为没有了解任何关于教导内容,所以选择了社科院宗教系专业。当他开始研究宗教学时,有一些特别重要的情感更新发生,比如对神学史上的“信仰寻求理解”的深刻认识,以及阅读麦奎利《教神学原理》的经验,这些改变让他的信仰变得更加坚定,同时也明白了这种信仰对于中国社会所扮演角色。他认为,这些更新不仅来自日常学习,还来自一些特殊场合,比如翻译麦奎利书籍这样的亲身体验活动。
回望过去初期生命经历,他分享了自己童年的记忆,那是一段充满悖谬痛苦但也充满启示的小镇生活。他提到,当时看到铁锭堆积墙角,与国家宣传钢铁产量相比感到困惑,看着学校停课后家庭失业又感到迷茫,在那个荒谬年代沉默带来的疏离感也是他未来的方向标之一。但他相信,即使生活看似贫瘠,但如果有人生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源自真诚且超越性的追求,那么即使成绩不大,也能给生命带来意义。他认为,最好的支持就是寻找那些永恒存在并以之服务的人生意义,从而让努力虽然微不足道却依然富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