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由来简介七情六欲犹如入道之门墙立守道德之基
"七情六欲":道德修养的障碍与挑战
在探索人心深处的情感世界时,我们常提到“七情六欲”,这两个概念分别代表着我们的心理状态和感觉体验。其中,“七情”指的是喜悦、愤怒、悲伤、快乐、爱慕、憎恶以及渴望,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基本感情波动。而“六欲”则是指由我们的五官(眼、耳、鼻、舌和身)以及意念所引起的各种冲动和需求。
《上清经》告诫我们,为了维持内外平衡,必须努力克服这些内心冲突:“六欲务尽,七情宜除。”而《太上老君清静经图注》则更具体地分析了每一种“七情”的潜在危害,如过度的喜悦可能导致疲劳;愤怒可能损害肝脏;悲伤则可能影响呼吸系统;渴望可以耗损脾胃功能;爱慕可能削弱精神力;恐惧可导致胆囊问题,而憎恶则会对情绪造成负面影响。这一切都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情感网,让人们难以自拔。
同样,《太清元道真经》强调了“六贼”的威胁,它们包括视觉上的迷惑(目妄视)、听觉上的分散(耳妄听)、嗅觉上的诱惑(鼻妄香臭)、味觉上的沉迷(口妄言味),以及身体上的无节制活动(身妄作役)和思维上的纷扰(意妄思虑)。这些贼盗般的力量,不断侵蚀着人的精神与肉体,使得人们难以达到真正的人生本质。
因此,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七情六欲”被视为修行入道之大敌。为了实现自我提升,我们必须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防止这些心理状态和感觉需求控制我们的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自己,也许也能走向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摘自《中华道学百问》,北京白云观李信军道长编著)